1835 年冬,北京劈柴胡同的风裹着雪碴子,叶赫那拉氏的丫头落地,
哭声没压过巷口烤白薯的吆喝,谁料这娃后来攥住大清命脉。
她爹惠征是末省道台,
家道寻常,她早见惯账房算盘响,听熟娘 “过日子要省” 的念叨。
1861 年咸丰死在热河,她抱着年幼的同治,联恭亲王扳倒顾命八大臣。
黄帘子一挂四十多年,颐和园石舫没下过水,
北洋水师却沉在黄海,她六十大寿挪用的军饷,够买十艘定远舰,
那时百姓还在为苛捐杂税愁白头。
1908 年她闭眼时,北京城百姓仍跪送葬,街头却有人私语 “革命”。
后来定东陵遭劫,陪葬金银散尽,尸骨凌乱,
就像她一辈子抓牢的权力,终究成了一场空。
今儿,跟诸位聊聊慈禧最爱的几道吃食……
![]()
清炖肥鸭
这菜得文火蒸足三天,鸭肉酥得筷子一夹就散,
鸭皮浸透了汤汁,肥而不腻,咬一口直冒油香。
《御香缥缈录》里写她专挑鸭皮吃,调料的滋味全渗进去,
连牙口不好的时候都能大嚼特嚼。
如今这菜加了人参、口蘑,成了药膳,滋阴又养胃,老北京人管这叫“赛神仙”。
您瞧,一道菜里藏着多少宫廷秘事,
连吃法都透着讲究,这才是真·舌尖上的历史!
樱桃肉
苏州城里的老味道,慈禧晚年惦记的就是这口樱桃肉。
乾隆年间传进宫的,她暮年时这菜直接顶了“响铃”的位,成了心头肉。
肉块切得跟樱桃般齐整,红曲粉染出透亮樱色,
慢火煨足三时辰,皮软得能化在舌尖,肥肉脂香裹着瘦肉酸甜,一口下去“酥烂不费牙”。
苏州人讲究围盘时垫把豌豆苗,
绿油油衬着红肉,活像“一树樱桃带雨红”。
如今这菜在苏帮馆子里还是招牌,
老饕进门先问:“今朝的樱桃肉煨透了没?”
西瓜盅
据《新五代史》载,西瓜自非洲漂洋来华,初时仅皇室能享。
慈禧每日要啖数十个西瓜,更偏爱“一卵双凤”的吃法,
取西瓜去瓤,填入火腿、鸡丁、莲子、龙眼等,隔水文火慢炖,瓜皮自然渗汁,
咸鲜中透着清甜,冷吃微腥,热吃更妙,她曾夸御厨“不负皇恩”,
这道菜便从御膳房传至民间,成了经典。
这盅子讲究“外糙内精”:
西瓜削顶刻花,露出红瓤黄肉的层次,挖出的瓜肉切丁,
与菠萝、荔枝、雪梨混拌,浇冰糖水冰镇,
吃时凉丝丝、甜津津,果香混着瓜香直窜鼻腔。
烤乳猪
据《御香缥缈录》载,她尤爱“皮脆似响铃”的烤法。
这道源自西周“炮豚”的宫廷菜,需用30日龄乳猪,
经“三涂糖水、三灸木炭”制成,
皮红如琥珀,咬下“咔嚓”脆响,肉嫩带枣香,连骨都浸透卤香。
粤地至今保留清明“太公分猪肉”习俗,乳猪祭祖后切片蘸糖,配黄瓜葱白,甜脆解腻。
慈禧西膳房更创“麻皮乳猪”,
旺火烤出芝麻状脆皮,三小时不软,堪称“烤艺巅峰”。
这口“红皮赤壮”的烟火气,从宫廷秘膳到市井祭品,活了两千年。
![]()
挂炉烤鸭
皮儿脆得“咔嚓”响,肉嫩得能掐出水。
据《清宫御膳档》记载,她常命御膳房烤鸭,尤爱鸭皮蘸白糖的吃法,
甜中带香,解了晚年的寂寞。
这鸭子从南京明宫传到北京,全聚德在同治三年创下挂炉技艺,
果木炭火一烤,鸭皮枣红透亮,肉里浸着松木香。
如今北京人吃烤鸭,还得配荷叶饼、甜面酱,卷上葱丝,一口下去,
满嘴都是六百年的烟火气,比宫里的规矩还地道。
![]()
北京油鸡
这“凤凰鸡”可是慈禧老佛爷的命根子。
李鸿章当年揣着这“五爪为凤”的宝贝进贡,她一筷子下去就嚷嚷“非它不食”。
这鸡,三黄(羽黄、喙黄、胫黄)三毛(凤头、毛腿、胡子嘴)还多一趾,
活像从年画里蹦出来的。
炖一锅蘑菇油鸡,汤鲜得能鲜掉眉毛,肉嫩得筷子一戳就散,
连骨头缝里都浸着香,
这可不是吹,农业农村部给它盖了“国家地理标志”的戳儿,
溥杰亲题“中华宫廷黄鸡”,开国第一宴上它也占着C位呢!
![]()
桂花鱼翅
光绪年间,慈禧途经保定,直隶总督荣禄为讨其欢心,命官厨仿桂花之形色创制“桂花鱼翅”。
这道菜以水发鱼翅针为主料,配蛋黄、火腿末炒制,
色泽黄白如桂,口感软嫩鲜香,因“翅”谐音“势”,
在节庆宴席中寓意事业腾飞,成为直隶官府菜经典。
据《清宫御膳档》记载,慈禧嗜桂,颐和园遍植桂树,
此菜恰合其心意,尝后赞“鲜似秋露,香胜桂蕊”。
如今,保定民间仍保留中秋食此菜习俗,
佐生菜卷食,脆嫩交织,一口咬尽山河滋味。
白斩鸡
慈禧爱吃的白斩鸡,不是蒸的,是煮的,而是淋熟的。
清廷密档载,此法使鸡皮微脆、肉嫩带甘,远胜蒸煮。
1972年尼克松访华,我国名厨以清远“鸡项”(未下蛋小母鸡)制白斩鸡。
粤地有谚:“无鸡不成宴”,白斩鸡更位列“九大簋”第四道,皮黄如金,
肉白似雪,蘸姜蓉豉油,鲜得人直咂嘴,
侬晓得伐?这口嫩滑,是广东人刻进骨血的乡愁。
乐山白宰鸡另辟蹊径,以“三提三浸”控温,配花椒辣椒成麻辣风味。
如今,粤式白斩鸡讲究“皮脆肉滑”,
川式白宰鸡偏爱“麻辣鲜香”,一菜两地,各有千秋,却都守着“原味至上”的魂。
![]()
茯苓饼
源于南宋《儒门事亲》的“茯苓黄蜡饼”,后经清初“饼利于薄”的改良,成为宫廷御点。
相传她患病时,御厨以云南文山茯苓粉配松仁、桃仁、桂花、蜜糖,
制成薄如蝉翼的夹心饼,入口即化,药香与果仁香交融,自此成为日食必备。
如今北京的茯苓饼仍承袭古法,
饼皮透光可见“寿”字纹,馅料琥珀如蜜,轻咬酥脆声起,余味回甘。
这饼子,嚼起来那叫一个地道!
形如满月,白似雪,薄至0.1毫米却柔韧不破,
传统甜馅用蜂蜜熬至“拔丝”状态拌松仁,咸党则有椒盐松子版。
![]()
肉末烧饼
据说是慈禧做了一个梦,她梦到吃肉末烧饼,次日御厨赵永寿便端上同款,
因名字含“永寿”得赏二十两银子。
这烧饼外酥里暄,芝麻裹身,夹着炒得干爽的肉末、黄瓜丝,
咸香不腻,咬一口“咔嚓”响,跟老北京胡同口的风儿似的直钻心尖。
如今仿膳仍守着老法子:发面加碱糖,包香油芯,烤至金黄,肉末必配玉兰片,
吃时得“掏芯填馅”,图个“圆梦”吉利。
这口儿,既是慈禧的馋,也是咱老百姓的盼头!
![]()
其实,这些御膳再讲究,终究抵不过寻常人家一碗热腾腾的饭。
历史是锅慢炖的汤,煨着权势浮沉,也温着百姓炊烟。
您家传的那道菜,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评论区聊聊,让滋味连着记忆,暖心暖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