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汪东兴95岁时罕见露面,接受采访时坦言:有不少人都钻到了钱眼里

0
分享至

2011年3月的一个清晨,北京城区仍带着乍暖还寒的气息。受邀而来的《南方周末》记者在一座普通四合院里,看见了95岁的汪东兴。老人靠着竹椅,翻着一本线装书,旁边是一盏未熄的台灯。屋外嘈杂,屋内安静,形成鲜明反差。



记者递上问题卡片,他放下书,抬头一句轻描淡写:“别客气,有话就问。”短短十个字,声音不高,却带着他一贯的坚毅。随后,那句后来频繁被引用的提醒脱口而出——“社会风气退步了,不少人钻到钱眼里,警惕!”场面平静,却让在场年轻人心里一颤。

话题从当下很快拉回到历史。汪东兴提到自己第一次担任安全警卫的年代,那是1947年秋。他奉命率一个加强排在陕北阻击胡宗南前锋。山间雾浓,敌情复杂,他巧用地形穿插,一夜间打乱敌军部署,硬是把胡宗南手里的一个团拖得不知所措。那次突击被毛主席得知后,老人说了一句略带幽默的话:“主席认为我这人不怕麻烦。”自此,保卫重担开始落在他的肩上。



北平解放后,1949年春天的香山双清别墅成了焦点。蒋介石留在城里的暗线超过万人,炸弹、毒剂、狙击枪混杂其中。汪东兴带着公安、情报人员对别墅地板、吊顶乃至墙缝逐一排查。三天三夜,他几乎没合眼,一颗暗藏的炸弹被拆除时,只听他低声一句:“还好,抢在主席入住前。”这种临场冷静,同行者至今记忆犹新。

同年底,毛主席出访苏联。专列行前,情报显示台湾方向已有暗杀计划。汪东兴沿线布控,上百公里铁路线被细分成若干责任段,隧道口甚至安排了备用机车随时待命。列车穿山越河,他连续几十小时守在车厢连接处,警卫员劝他喝水,他摆摆手:“别分神。”那趟列车安全抵达莫斯科,也让保密局的阴谋再度落空。



进入1950年代,汪东兴被短暂调往江西任副省长。基层调研时他常骑行乡间,看粮仓、访工厂,夜里就在小站台阶席地写简报。1960年,中南海出现工作人员“多拿多占”之风,他被毛主席火速召回,主持清理。有人担心他得罪人,他却说:“规矩立住,比一时好脸面重要。”

十年特殊时期,许多老同志遭冲击。汪东兴凭着对中央精神的理解,暗中协调,尽量减少误伤。某次他与一位受批斗的元帅擦肩而过,那位老人握着他的手低声说:“还是你记得当年并肩日子。”双方都没再多言,却胜过千语万言。

1976年的秋夜,中南海灯火通明。对“四人帮”采取戒备措施时,汪东兴指挥警卫局行动组,仅用数小时完成兵力部署、通信管制和要害部位封锁。事后他平静写下值班记录,字迹依旧工整,没有一句夸功。



1980年,他64岁,已是中央领导层成员,却主动退下火线。他搬进老旧胡同,袖手藏功。邻居只知道院里住着位温和的“编辑”,没人想到这是曾经的中南海警卫首长。退休后,他开始狂补“读书课”,常半夜伏案到灯油见底。毛主席当年的一句玩笑——“读书少,影响思想进步”——他记了一辈子。

国外出版社抛出高额稿酬,邀他出个人回忆录,均被回绝。“我要写,就在国内写,让组织审。”稿费到账后,他悉数捐给老区教育基金,会计多次复核,他只笑笑:“不用替我省。”



1990年代,《弋阳县志》筹编。主编携样稿请他审阅,汪东兴迅速指出漏掉方志敏事迹。主编解释因另一套丛书写过,担心重复。汪东兴抿口茶,放缓语气却十分坚定:“革命精神,重复一次也不过分。”最终,方志敏章节被补上。

时间回到2011年的那间屋子,记者追问国家走向,他沉默几秒:“新中国来之不易,任何时候都不能让个人私利凌驾原则。”随后,他合上书,微笑致意,访谈结束。那天下午,他照例步行到纪念堂,在警卫搀扶下停留片刻,又悄然离开。



2015年8月,汪东兴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9岁。灵堂前,警卫列队,毛新宇敬献花圈,人群默立。有人低声议论,这位老将军一生无显赫头衔,却在关键节点次次顶住风浪。风过留痕,痕中见人。多年以后,提到中南海静默守护者,人们总会想起那个95岁仍告诫年轻人“别钻钱眼”的身影。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书房 incentive-icons
南书房
我负责写,你负责看
11272文章数 166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