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常年军购全球第一,动辄几十亿美元的战斗机、航母、导弹说买就买,仿佛是个不差钱的“土豪国家”。
可蹊跷的是,买单的时候却总是“拖拖拉拉”,尾款一欠好几年。
就在外界好奇“印度的钱到底从哪来”时,一份数据却让人瞠目:2022年,印度靠“电信诈骗”一年赚了900亿美元,而从中国网民身上“赚”走的金额,平均每天高达3亿元人民币。
这个“吸金术”背后,不是魔术,是一套让人不得不服的外汇获取系统。
![]()
能拖就拖的军购,背后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外汇玩法
2016年,印度与法国达成一笔大单:购买36架“阵风”战斗机,总价88亿美元。
这种战斗机可是法国空军的当家主力,价格不便宜。但到了2022年,印度只支付了8亿美元定金,剩下的80亿尾款,法国等得头发都白了。
圈内甚至流传一句调侃——“印度军购,定金即全款”。
这不是个例,英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家都曾遭遇过“印度拖款”,合同签得飞快,钱却总是到不了位。
![]()
有时候,印度甚至会把老合同欠款与新合同捆绑操作,像极了“老赖借新还旧”的套路。这种支付逻辑,在国际军贸圈里早就成了“公开的秘密”。
问题是,一个年年贸易逆差、制造业比重不高的国家,哪来的底气签下那么多军购合同?答案藏在印度那几台“吸金机器”里。
首先是海外侨汇,印度人遍布全球,尤其是在中东、北美和东南亚的劳工群体庞大。
![]()
2022年,海外印度劳工汇回国内的侨汇金额达到了1100亿美元,直接撑起了印度外汇的“半边天”。
这部分钱虽然不是国家收入,但通过外汇兑换、汇率操作等方式,最终都进了印度的“外汇池子”。
![]()
其次是吸引外资。这一点印度玩的非常溜。从表面看,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印度市场,苹果、特斯拉、亚马逊一窝蜂地跑去设厂、开店、建数据中心。
但实际操作中,印度政府对外企有一套“慢性收割术”:政策频繁变动、利润汇出受限、审批流程繁复,导致不少外企进得来、出不去。
2022年,印度吸引了848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但真正能自由流动的部分并不多。
![]()
而真正让人不寒而栗的,是第三台“印钞机”——电信诈骗。
中国网警部门曾多次发布通报,指出大量电信诈骗窝点设在印度境内,甚至形成了成熟的“诈骗产业带”:从技术支持、话术培训到转账通道,一条龙服务。
仅2022年,中国网民因电诈损失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约30%来自境外诈骗团伙,而印度则被锁定为“高发地”。
这种诈骗手段不再是“打电话扮警察”,而是升级为伪装成电商客服、银行职员,甚至“AI换脸视频”。
![]()
他们利用英语优势、大量廉价工程师和“呼叫中心”资源,形成了全球性“诈骗出口链”。
而这些骗来的钱,大部分都以“技术服务费”“软件咨询收入”等形式,合法流入印度本土账户。
最后就是借钱,印度的外债总额已经达到1.5万亿美元,其中短期债务就占了一半。每年仅利息支出就高得惊人。
![]()
但印度依然在借,依然在花。这种“借新还旧”的模式,虽然风险极大,却也成了它对外支付的“底牌”。
所以,别看印度在国际军贸市场上“买买买”,其实背后是靠着“左手侨汇、右手诈骗、脚踏外资、肩扛外债”四条腿走路。
至于能走多久,只能说,边走边看。
![]()
一天吸3亿,中国人成了“提款机”?
在所有“印钞机”中,最让中国人感到不安的,是那条“黑产链”——印度对中国网民的电信诈骗。
据多方网络安全机构披露,2022年中国公民遭受的海外电诈案件中,有超过三成与印度有关。
而单日损失最高纪录,甚至突破了5亿元人民币。
一位曾被解救的诈骗团伙受害者透露,他们日常任务是每天“收割200人”,目标用户主要集中在中国三四线城市的中老年人群体,话术剧本更新频繁,甚至配有“心理专家”指导话术。
![]()
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过去是“冒充客服”,现在是“AI换脸直播”。
一些团伙甚至购买中国本土社交媒体数据,通过“熟人社交”进行精准诈骗。比如冒充孩子、老师、医生,甚至“冒充公安”,让受害者一步步落入陷阱。
而这些团伙的后台,往往设在印度的“外包公司”里。表面上是软件服务公司,实际上却干着“骗术外包”的活。
他们通过虚拟服务器、加密通道、跨境账户,将资金转移到印度境内,然后以“合法收入”方式洗白。
![]()
更讽刺的是,这些诈骗款项很大一部分最终流入了印度的银行系统,成为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印度一边高举“数字印度”的旗帜吸引外资,一边靠“数字诈骗”吸走别国的钱。而中国,恰恰成了这套体系里最肥的一块“目标市场”。
2023年,中国公安与印度方面曾就此问题进行多轮交涉,但收效甚微。
印度方面对“跨境电诈”问题始终保持“技术无能+态度模糊”的姿态。不少网络安全专家直言:“印度对电诈产业的打击力度,远远低于应有水平。”
![]()
而电诈的受害者,不仅是中国普通用户,还有大量小微企业、个体商户,他们被冒充客户骗走定金、技术资料乃至产品样本,最终血本无归。
而这些看似零散的“个案”,汇聚起来就是每天3亿元的“流失”。
在这种背景下,印度靠电诈攫取外汇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场系统化、隐蔽化、规模化的“灰色吸金”工程。
而中国,正在被卷入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外汇战争。
![]()
一场建立在“信用透支”上的游戏
印度靠着这套“四台机器”,的确撑起了一套表面繁荣的经济体系。外汇储备稳定在6000亿美元左右,军购不断,美欧投资源源不断,似乎一切如常。
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可持续吗?
外债层面,印度已经承压不小。1.5万亿美元的债务规模中,短期债务占比过高。一旦国际利率上升或者美元流动性吃紧,印度将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
而就在2022年,已有57个国家联名要求印度偿还130亿美元的逾期债务,国际信用正受到质疑。
![]()
制造业层面,“印度制造”喊了十几年,但目前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仍不到13%,远低于中国、越南、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
出口结构依然以低附加值商品为主,长远来看难以形成稳定的外汇流入。
至于军购,印度虽然买得多,但“维护难、付款慢、交付迟”的问题始终存在。法国、俄罗斯等国已多次对印度“拖款”发出警告。
长此以往,印度军购“信用”会被逐步削弱,未来想要继续大手笔买装备,恐怕也得看别人愿不愿意冒风险接单。
![]()
而最核心的问题,是电信诈骗这种“灰色外汇”的风险正在集中暴露。中国、美国等国已多次针对印度电诈问题发出外交交涉。
一旦被国际社会联合封堵,印度将失去一部分“隐形外汇来源”,对其外汇稳定构成直接冲击。
从根本上说,印度当前的“军购能力”,并不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强大基础上,而更像是一场信用透支的金融游戏。
靠侨汇、靠诈骗、靠外资、靠举债,这些短期手段可以“撑一时”,却难以“赢一世”。
而中国,作为“被动买单”的一方,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这场游戏背后,不只是诈骗的危害,更是金融安全、数据安全、国家信誉的系统性挑战。
![]()
尾声
印度靠着一张“全球最大市场”的名片,吸走外资、拖延军购、开展诈骗、举债消费,看起来是“多线作战、四处开花”。
但从根本上说,它不是在用实力换来繁荣,而是在用信用下注未来。
而这种模式能撑多久?靠诈骗赚外汇的国家,还能被长期信任吗?一旦“吸金术”失灵,谁来接最后一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