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研发投入化为泡影,34名专家遇难更让人心痛!2006年,空警-200预警机试飞过程中失控坠毁。西方断言中国预警机梦碎,而我国预警机最终涅槃重生,跻身全球一流。
预警机是空中指挥中心,堪称现代空战的大脑和眼睛,我国预警机的发展过程,既是一部血泪史,又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技术不达标让人沮丧,艰难谈成引进协议又横遭阻挠,重新上马研究项目却遭遇重大事故……诸多困难和挫折,没有吓退我国的科研人员,最终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全球领先的空中预警机,这正是攻坚克难涅槃重生。
![]()
空警一号,刚成功便落后
空中预警机是二战后才出现的“新武器”,将雷达带到空中,提前发现敌方战机,弥补地面雷达低空盲区。
珍珠港事件中,因为地面雷达探测受限,美军未能提前发现日本飞机而导致重大损失。1945年,美国技术人员将当时比较先进的雷达装到飞机上,搞出了全球第一款预警机。
![]()
此后一直到1958年,预警机技术不断完善,美国推出第一款实用型预警机——E-1B“追踪者”。
此后,苏联、法国、英国甚至以色列等,先后研发出自己的预警机,就连日本、印度等国,都通过购买的方式,拥有了预警机。
![]()
我国在这段时期,空军力量薄弱,却面临着重大的防空任务,台湾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各种先进飞机不断袭扰大陆,最远甚至达到西安、太原等地。
仅靠地面雷达,根本防不住台湾的飞机,研发空中预警机成为当时的迫切需求。1969年,空军提出研究自己的预警机,“926飞机”项目启动。
![]()
当时我国飞机制造能力几乎空白,唯一能用来改装的只有图-4这款大型飞机。在全球范围内,这已经是一款非常落后的机型。
我国研制空中预警机,完全是从零开始,对国际上的预警机技术了解较少,设计理念和世界主流预警机相差甚远。
![]()
当时我国的设计理念简单粗暴,就是将地面雷达站装进飞机里移到空中,减少地面雷达探测的盲区,“926飞机”的性能,大约相当于美苏等国50年代早期的预警机。
1971年,“926飞机”首飞成功,正式命名为“空警一号”。不过在后来的进一步测试中,“空警一号”陆续出现诸多问题,如剧烈震动、垂直尾翼明显摆动、机尾晃动严重等。
![]()
我国当时技术水平有限,技术人员没能完全吃透图-4的核心技术,以致在试飞过程中险情不断。更重要的是,雷达和指挥控制始终都存在问题。
“空警一号”采用电子管系统,对海面低空目标的探测能力差,在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送环节,依然需要手工操作。5年试飞中,“空警一号”始终达不到要求,最终于1979年下马。
![]()
美国阻挠,预警机引进协议作废
此后十几年,中美外交关系改善,我国外部环境不像以前一样紧张,国家重心也逐渐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成为重中之重,军事发展只能往后排。
一直到1996年,“台海危机”爆发,中美关系出现波动,美国趁机提高对台湾的军售水平,其中就包括4架E-2T空中预警机。
![]()
在E-2T帮助下,台湾的空中预警能力超过大陆地区,此时我们还没有能力自行研究预警机。自己搞不出来,只能从其他国家购买。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原本是很简单的事,但在军事领域却没那么简单,尤其是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在一个阵营,更被西方国家针对。
![]()
在有能力生产预警机的5个国家里,美英法对华军售有严格限制,俄罗斯虽然也有预警机,但性能相对落后,再加上此时俄罗斯刚从苏联分立,一心想往西方靠拢。
能造预警机的国家有好几个,但留给我国选择的余地并不大,最终我们只能和以色列谈判,引入其“费尔康”相控阵雷达预警机。
![]()
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相控阵雷达预警机,空中能力与美国的E-3接近,某些方面甚至表现得更加出色,售价却只有美国预警机的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款预警控制系统,可以安装在波音、空客等多个不同平台,适配性非常强,拥有400公里的预警范围,可同时锁定60个目标。
![]()
强大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正是我国首选的武器装备的特征。中以双方签下了4架预警机的采购订单,以方在4年内交付第一架预警机。
我国预付一架预警机的费用,平台飞机也在1999年飞到了以色列,就等着进行改装。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美国突然出手阻挠,中以的贸易协议被无限期搁置。
![]()
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我国只能再找俄罗斯谈判,希望引进俄方的A-50预警机。我国先租借两架,后边再购买5架同类型预警机。
但A-50性能确实落后,根本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最终不得不取消对俄罗斯的采购计划。外部指望不上了,只能依靠自己修炼内功,研发制造自己的预警机。
![]()
艰难前行,鲜血换来宝贵经验
先进的核心技术,通过购买是买不回来的,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靠谱。采购协议取消后,“自主可控”就成了我国军事装备研发的铁律。
2000年,“空警-2000”项目立项,2003年完成首次试飞。这款预警机以伊尔-76运输机为平台,因为飞机数量有限,空警-2000无法满足需求。
![]()
随后,空警-200项目上马,以我国自己产的运-8运输机为平台。正是这个项目,让我国损失30多位技术专家,上百亿研发费打了水漂。
2005年初,空警-200完成首飞。虽然成功飞上天,但在测试过程中依然发现不少问题,如探测数据无法及时保存,信息传输时间过长、机身存在震颤等。
![]()
针对首次试飞发现的问题,技术人员集中攻关逐项改进。2006年6月,空警-200第二次试飞,专家们对此也很有信心,直接登上预警机获取第一手数据。
不过最终还是出现意外,空警-200在安徽广德县上空进行爬升测试时,因为突发故障导致坠毁,酿成惨烈的空难事故。
![]()
当时,飞机飞入云层后,机翼前部位置出现很厚的冰层。在天空中各种极端状况都可能出现,这时候只要开启除冰系统就可以应对这种状况。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试验机的除冰系统因为一处液压管路泄漏,除冰效率不足设计效率的30%,根本无法解除危机。
更让人惋惜的是,因为当时飞行测试流程设置呆板,没有完成预设科目不能随意结束测试。正是这一规定,导致机上人员错过了最后的逃生机会。
![]()
最终飞机失速坠毁,机上40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34名军工专家,这些专家在当时很多是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将军级别的高级工程师就有两位。
遇难专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24岁,虽然年纪轻但军工研发资历很深,主要参与精密跟踪测量、无线导弹、预警机研发等工作。
这些军工人才的损失,造成我国军工研发领域数十年难以弥补的人才断层。也正是这次血的教训,让测试过程更加谨慎,在一定程度也加速了我国预警机研发。
![]()
小平台大作为,我国预警机的跨越
2009年国庆阅兵,空警-2000和空警-200共同亮相,标志着我国形成了“大型远程和中型中程”互相搭配的格局。
虽然搭配比较合理,但两款预警机依然存在短板,空警-2000的平台受制于人,空警-200的性能稍微不足,我国迫切需求新预警机。
![]()
2010年,空军提出以运-9为平台,研制第三代预警机。在这一要求指导下,空警-500最终面世,采用全球首创的核心技术——数字阵列雷达。
它的天线罩直径只有5.4米,重量1.8吨,对战斗机的探测距离为450公里,对具备隐身能力的F-35的探测距离达到250公里。
![]()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空警-500惊艳亮相。
到2025年,公开消息显示空警-500已有50多架服役,成为我国各大战区的主力预警机。用上国产化的平台之后,生产制造预警机根本不是问题。
![]()
随着我国海上力量不断发展,航母对预警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舰载预警机的研发也提上日程。2020年6月,空警-600横空出世完成首飞。
从陆地到海洋,我国的预警机已经有能力守护我们的天空,一切来犯之敌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先发制人抢占空中优势。
![]()
未来,无人预警机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而在无人机方面,中国的技术领先全球。有了可靠的平台,我国预警机的发展必将驶入快车道。当年看似高不可攀的神奇装备,如今已经成为我军的日常装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