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张爱玲
张爱玲与杨绛,这两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女性,虽然未曾在现实中有太多交集,却在文化和精神层面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立。
一个是个性鲜明、文风冷峻的“上海才女”,另一个则是温文尔雅、以淡然文笔著称的“世纪老人”。
![]()
杨绛
尽管她们并没有太多直接的交集,但杨绛对张爱玲的评价却令人侧目。
尤其是在张爱玲去世多年后,杨绛写信批评她“死要出风头”“奇装异服”“意境卑下”。
那么,为何两位才女会在精神上产生如此巨大的鸿沟?杨绛对张爱玲的尖锐批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与时代冲突?
![]()
张爱玲和杨绛
才女争锋
张爱玲与杨绛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两颗耀眼明星。
但她们的成长轨迹和对世界的感知,却有着天壤之别,最终让她们在评价与理解上产生了巨大的鸿沟。
1911年,杨绛出身于一个学者之家。
![]()
杨绛
她从小接受严谨的传统教育,家庭背景也赋予了她浓厚的文化修养。
她与钱钟书这对文坛伉俪,虽然在时代动荡中也经历了不少波折。
但总体来说,生活相对稳定,精神上有着家族传承和学术氛围的滋养。
![]()
杨绛和钱钟书
相比之下,张爱玲的家庭背景虽然同样显赫,却充满了不安与裂痕。
1920年,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的名门望族,但随着清朝的覆灭,家族的繁华早已成为过去。
她的父亲迷恋旧时的奢华生活,而母亲则试图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更现代的生活方式。
![]()
张爱玲
家庭的割裂和矛盾,让张爱玲在年幼时便经历了父母离异、亲情淡漠的孤独境遇。
孤独的童年使得她在感情上极为敏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写作风格。
她的作品,总是透着对人性复杂面的洞察与冷峻剖析。
![]()
张爱玲
与此同时,原生家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穿着。
比如杨绛所说的“奇装异服”,就是张爱玲穿了大人的衣服,但因为缺少指点,确实既不好看又引来议论。
![]()
张爱玲
两人的人生际遇和家庭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也使她们在创作上有了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杨绛喜欢在细水长流中展现人情世故的善意和温暖,讲求一种温和的美感,透过文字与读者分享人生的宁静与智慧。
而张爱玲的作品则更像是一把锋利的刀,直指人性深处的荒凉与无奈。
![]()
张爱玲
她以冷眼旁观的姿态描绘世态炎凉,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人们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正是这种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让杨绛在张爱玲去世多年后,依然对其作品持有质疑的态度。
她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坦言自己对张爱玲的作品不以为然,认为她的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
![]()
张爱玲
她的这些评价中,隐隐透露出她对张爱玲那种“人性赤裸”的文风的某种不屑。
至于杨绛对张爱玲外貌的批判,则是因为她的一个后辈和张爱玲在一个学校。
![]()
张爱玲
而后辈对张爱玲的评价就是长得并不好看,还一脸花生米(青春豆),更重要的是,性格孤僻也很爱出风头,同学都不喜欢她。
所以,杨绛才说大家太高看她了,不过,光这些倒是不足以让杨绛对张爱玲不满,更多的是因为胡兰成。
![]()
张爱玲和胡兰成
胡兰成的阴影
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人的文化汉奸,是张爱玲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男人。
杨绛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会甘心爱上这样一个在民族危难时背叛国家的人。
![]()
胡兰成
胡兰成这个名字,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刺痛。
他曾是汪伪政府的重要宣传官员,用笔替侵略者美化侵略行径,以文化的名义为侵略者涂脂抹粉。
在中国的抗战岁月中,胡兰成的行为无疑是一种背叛,这使得他在战后被社会所唾弃,成为过街老鼠般的人物。
![]()
胡兰成
对于杨绛这样经历了日军侵略,深切体会到民族苦难的人来说,胡兰成代表着一种深刻的耻辱和背叛。
因此,杨绛始终对胡兰成及其同道者们,持有不可原谅的态度,而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痴迷与情感,正是杨绛最不能接受的地方。
![]()
胡兰成
张爱玲和胡兰成在1940年代的上海相识,彼时的上海虽名义上仍为中国领土,但实际上已经处于日军的控制之下。
胡兰成比张爱玲年长十余岁,他身上既有老练的才气,又有温文尔雅的风度。
对年少时经历过家庭动荡、缺乏安全感的张爱玲来说,胡兰成带来了她一直渴望的温暖与关怀。
![]()
胡兰成
张爱玲在他的文字和表白中,找到了她内心深处的寄托,她的爱情,是那么急切地想要填补情感的空白。
但在杨绛看来,这段感情不仅是不合时宜,更是对民族苦难的漠视,甚至,张爱玲在胡兰成的影响下,失去了对国家大义的基本认知。
![]()
张爱玲
更让杨绛感到愤懑的是,1945年,在胡兰成被通缉逃亡期间,张爱玲不仅没有选择与之划清界限,反而继续资助他。
甚至在他们关系破裂后,还倾其所有将自己的稿费寄给胡兰成,帮助他度过困境。
这种行为无异于助纣为虐,杨绛显然无法理解,张爱玲为何要在这种情况下还帮助胡兰成。
![]()
胡兰成
杨绛认为,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痴心妄想,是对民族尊严的亵渎,是一种背离正义的选择。
因此,胡兰成对张爱玲的影响,是杨绛对她批评的核心,也是两人思想和感情上的最大分歧所在。
杨绛认为,一个作家不仅仅要具备才华,还应该有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体现在作家的立场与姿态上。
![]()
杨绛
她认为,张爱玲在这一点上选择了错误的方向,让她在文坛和历史的评价中始终带着一种“不够干净”的阴影。
这种因胡兰成而生的隔阂,使得杨绛对张爱玲的评价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而这种象征也成为了杨绛难以释怀的痛点,使得她对张爱玲的批评始终充满着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愤懑与失望。
![]()
张爱玲
时代的审视
张爱玲和杨绛,这两位在民国文坛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女性,尽管拥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才华。
但她们的选择与命运,却将她们推向了完全不同的两端。
晚年的杨绛,选择留在中国,用她的文字与记忆延续着对故土的热爱与依恋。
![]()
杨绛
她的选择不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坚持,更是她对历史责任与文化认同的体现。
她认为,一个作家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最终都要与自己的故乡相连,文学应当是一种对家国的回应。
而张爱玲的晚年,则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姿态。
她在1950年代离开中国,辗转于香港、美国等地,最终在美国孤独地度过了她的余生。
![]()
张爱玲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成为了她晚年生活的主旋律,她在美国的公寓中安静地生活,与外界的喧嚣保持着距离。
在她的笔下,依然流淌着对旧上海的怀念,对逝去年代的追忆,但这些文字再也没有了曾经的锋利,而是多了一层疏离和无奈。
![]()
张爱玲
对于杨绛来说,张爱玲的远走,是一种对现实和责任的逃避,是对当下中国的割裂。
杨绛的作品和生活方式,则是对这一种态度的直接回应。
她始终坚持在中国的土地上,用文字记录下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心路历程。
她的自传和散文,透过个人的回忆与感悟,勾勒出一个世纪的动荡与人情冷暖。
![]()
杨绛和钱钟书
杨绛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历史的责任感,她的笔触温柔而有力,带有一种历史沉淀的厚重感。
对杨绛而言,文学不仅仅是个体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她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为后人留下见证。
![]()
杨绛
正是因为这种对历史与文化不同的态度,两人晚年的选择显得那样不同。
杨绛的晚年,依然是充实而温暖的,她用写作与回忆陪伴着岁月的流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备受敬重的“世纪老人”。
![]()
杨绛
她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它能记录时代,能成为人们在历史洪流中前行的指引。
而张爱玲晚年的孤独,则被认为是一种疏离与自我封闭。
1995年9月,最终,她在异乡的公寓中悄然离世。
![]()
结语
杨绛和张爱玲,一个选择坚守故土,用平和的文字记录家国的沧桑;一个远赴重洋,用冷峻的笔触探寻个人的命运。
她们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却又在精神层面彼此对照,成为那个动荡年代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选择。
![]()
杨绛
她们的不同选择,映射出的是那个年代的裂痕和人们对自我与国家关系的复杂思考。
杨绛对张爱玲的批评,既是一种文化审视,也是一种对自我坚持的捍卫。
而张爱玲的远离与孤独,则是她对自我世界的沉浸与执着。
两位才女,在时代的舞台上留下了各自的印记,也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向了各自的归宿。
信息来源:中国网资讯 2023年11月1日 关于《杨绛先生曾这样评价张爱玲:长得难看,爱出风头,一脸青春痘还穿奇装异服,你们都太高看她了》的报道
![]()
新京报 2021年10月24日 关于《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和精神世界》的报道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