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苏文博 通讯员 包庆冲
【撇出故事】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副热带高气压像块密不透风的幕布罩住浙江,连风都带着灼意。但比这盛夏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篮球热”——“浙BA”的哨声一响,便以燎原之势点燃了人们的运动激情。
这场“篮球风暴”席卷浙江百县,让“浙BA”早已超越赛事本身,成为刻进日常生活的符号。场馆内,呐喊与欢呼此起彼伏,汇聚成沸腾的声浪;场馆外,餐饮店的电视屏幕前、商场的巨型大屏下,路人纷纷停下脚步;隔着手机屏幕,无数球迷在社交平台上热烈讨论着赛况,为草根球星的精彩表现点赞喝彩。
篮球像根无形的纽带,把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紧紧系在一起。在“浙BA”嘉兴赛区,有一匹黑马冲出重围。没人能预料到,嘉兴经开区队以7连胜摘得嘉兴赛区冠军,独立代表赛区出战城市争霸赛,在更大的赛场与来自全省的各路劲旅博弈。
随着赛事推进到城市争霸赛阶段,走近嘉兴经开区队,从领队的复盘梳理、教练的蹙眉驻足、球员的大汗淋漓里,触摸到超越胜负的深层意义。为期半年、历经22轮,对于嘉兴经开区队而言,即便前路布满荆棘仍怀揣着热爱全力冲刺,在他们奋力奔跑的身后,还有一股同样耀眼的“托举力”——是教练组画满战术的白板,是志愿者跑前跑后的脚步,是助威团奋力敲鼓的身影……
“这是一份难以言表的荣誉”
“传球传球,不要自己打!”“投篮坚决一点!”嘉兴经开区队的教练席前,主教练冯跃神情专注又激动,手舞足蹈间表情瞬息万变——上一秒还因局势胶着紧张到攥紧拳头,下一秒便因一次精彩防守切换成“胜券在握”的笃定。
这位被称为“情绪指挥官”的主教练,早在球队组建时就立下“来打比赛就是要赢球”的目标。彼时的“豪言”很快在嘉兴赛区预选赛七战告捷的战绩中照进现实。
赛场之上的即时调度,是教练团队数倍于比赛时长的准备成果。每一次攻防调整,都源自录像分析提炼出的对手弱点;每一次球员轮换,都是对场上状态的精准把控。训练、备战、应变、复盘——一场酣畅淋漓的发挥绝非偶然,而是这些专业流程环环相扣的必然结果。
9月13日,嘉兴经开区队主场对阵台州队的比赛,成为检验球队韧性的关键一役。此前客场大比分负于温州队的失利,给前期实现“浙BA”九连胜的球队浇了一盆冷水。
“温州队实力确实超出我们,但那场比赛暴露的不是技术差距,而是面对强敌时的气势疲软。”冯跃在赛前动员会上直言不讳,“今天要找回预选赛时的拼劲,哪怕输球,也要站着输!”最终,球队虽以4分之差惜败,却用一次次追平比分的斗志点燃了整个球馆。
“打得很好!”赛后复盘会上,冯跃率先竖起大拇指。他没有纠结于失利的结果,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主力球员张博恒首场伤退后,球队一直缺少第二个稳定得分点,主力球员潘承恺被限制后进攻端就容易卡壳。”话锋一转,他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球员,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看重输赢,但更看重成长。短期训练难以跨越实力鸿沟,但只要比上一场的自己更强,就是胜利。”
如果说冯跃是赛场前线的“指挥官”,那么技术顾问宣红辉便是球队背后的“保障官”。这个鲜少出现在聚光灯下的角色,自球队组建起便全程随队征战,默默扛起了“与得分无关却至关重要”的责任。
“球员康复要引入更科学的手段”“赛前必须做针对性身体检测”“训练强度要结合球员体能曲线调整”——有着丰富俱乐部经验的宣红辉,总能在赛后复盘时精准点出团队的“隐性短板”。正是这些看似琐碎却精准的建议,为球队的稳定发挥筑牢了基础。
赛场内外,他是球员们的“暖心大哥”:赛前第一个与首发、替补乃至未进轮换的球员击掌鼓劲;日常里默默关注每个人的状态变化。“汤敏杰的头发从金色漂回黑色,又染成红色,他每天最早到训练场练投篮,这股想在赛场证明自己的劲儿,特别打动人。”宣红辉的话语里,满是对球员的理解与期许。
回想建队初,没有篮协资源支撑的嘉兴经开区队堪称“白手起家”。在这个过程中,扎根本地多年的宣红辉积极发挥专长,在球员筛选、资源联络等关键环节提供重要建议。“能把自己的经验用在为经开区出力上,这是一份难以言表的荣誉,比任何奖杯都珍贵。”宣红辉的话,道出了这支队伍背后所有“托举者”的心声。
“这是我们共同的得分”
“抢票靠手速,当志愿者更要拼手速!”自8月22日首次参与“浙BA”志愿服务后,嘉兴大学学生沈诚宇就成为志愿报名群里的“蹲点达人”。不久前得知球队回归主场,他第一时间接龙报名,最终从数百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41名幸运儿之一。
“第二次来赛场比第一次更激动,就想为家乡球队多做点事。”沈诚宇擦着额角的汗珠坦言,胸前的橙色背心上还沾着些许未干的水渍。
沈诚宇所在的球场清洁组,是赛场“离激情最近也最需要冷静”的岗位。坐在篮球架后方的他们,自比赛哨响便要紧盯球员脚下——只要发现地面打滑,就必须看准时机在比赛间隙推着拖把冲入场内,快速擦干湿滑的地板,避免球员失误受伤。
“一场比赛跑个十几圈是常事,根本顾不上看比分,但听见全场欢呼就知道球队得分了,那种自豪感特别强烈。”作为土生土长的嘉兴人,沈诚宇说,“在这里做志愿者,就像给亲朋好友助威,后面的比赛我场场都想来,加不加学分都来!”
“浙BA”经开主场场馆的各个角落里都有志愿者的身影。如果说清洁组是赛事中的“快速反应部队”,那么赛前一小时的内场通道,则是闸机检票组志愿者的“主战场”。“长柄雨伞不能带入场馆哦,您可以寄存在这边。”检票口旁,志愿者仇天瑜左右手各攥着几把雨伞,说话间又快步接过一位观众递来的伞,麻利地挂上临时寄存架。尽管雨水浸湿了裤脚,但她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微笑:“观众冒雨来看球,我们多帮一把,大家观赛体验就好一分。”
嘉兴大学体育馆北1入口附近,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白玲玲正给观众指路。“从北入口到南入口要走三四分钟,您往这边走更省时。”提起场馆细节,她如数家珍,“体育馆面积6450平方米,最多容纳5610人,‘浙BA’比赛基本是满员的,我们得做好每一位球迷的引导,保障进场顺利、出场安全。”
内场志愿者不仅来得早、走得晚,比赛期间也丝毫不能懈怠。暂停时、赛事中进进出出的人群,都是白玲玲和志愿者们关注的重点。
坚守赛场通道内外,每每听见场馆内爆发出热烈欢呼,他们就知道嘉兴经开区队又得分了;而全场躁动起来时,那必定是客队在罚球。“偶尔我也会在门口瞄几眼计分板,看着气氛热烈、球迷高兴,就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在我看来,每一次顺利的赛事,都是我们所有志愿者共同的得分。”白玲玲说。
“这是一次齐心协力的成长”
体育赛事的魅力,不止于竞技,更在于参与。“浙BA”的火热,把许多原本与篮球毫无交集的人聚拢起来。嘉兴经开区队助威团成员吴佳英就是其中之一。
9月19日晚,余姚技师学院体育馆内,吴佳英举着手机,记录下大家挥舞加油棒的瞬间。一个多月前,她从没想过一场地方篮球赛能这么“燃”。“一开始是朋友圈刷屏了,平时不看篮球的亲友都在转比赛消息。”吴佳英满是疑问:潘承恺是谁?比赛为啥这么火?现场真有那么热闹?带着这份好奇,她主动加入球队助威团。
“一接触才知道,‘浙BA’名不虚传!跟球队并肩的感觉,太热血了。”一场不落支持球队的吴佳英早已不是“篮球小白”,“一个人犯规5次就得下场,全队犯规5次要让对手罚球;暂停有时是为了打断对方节奏,防守有时候比进攻还重要……我现在也算半个专家了吧?”
看懂了规则,她的助威也更“精准”:不再是笼统的“经开加油”,而是盯着每一次攻防喊“潘承恺好球”“三分投一个”。在吴佳英看来,跟上了比赛节奏,看球的快乐也翻了倍。
像吴佳英这样的新球迷,在助威团里还有很多。他们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有着年龄差异,却因“家乡篮球”聚在一起:平日是认真工作的普通人,赛场边是高声呐喊的“助威专家”。散场时欢呼声渐息,吴佳英收起手机,笑着晃了晃手里的加油棒:“你看咱们助威团,没有一个‘局外人’,早就都是球队的一分子了。”
当球迷欢呼着围到球队旁合影留念时,助威团领队傅知奇正逆着人流,弯腰收集各种“助威装备”。自8月中旬开赛以来,他几乎每天都在为比赛的事忙碌着。
应援物料到齐了吗?出发时喇叭带上了吗?……从赛前筹备到赛场呐喊,从客场远征到赛后鼓劲,成为球队“加油声”的最强保障。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场客场比赛。”傅知奇回忆道,“浙BA”进入城市争霸赛阶段,嘉兴经开区队首战便是到客场挑战衢州柯城队。当天中午1点,助威团首次远征,傅知奇带着几位男球迷忙前忙后。因为临时得知要帮球队带上礼物,又赶上单位电梯检修,他们无奈只能化身“搬运工”,跑上跑下将需要送到柯城的赠礼辗转搬到大巴车上。
直到所有物资到齐后,傅知奇才稍微松了口气。大巴车缓缓驶出嘉兴,3个多小时后,助威团抵达柯城赛场,人员也顺利进场,但一路携带的大鼓却被拦了下来——因为助威物料未提前报备。
“最担心出岔子,结果真就出了岔子。”傅知奇无奈地笑了笑。但让他欣慰的是,尽管少了大鼓,助威团的热情丝毫未减。当晚球队如愿赢下比赛,欢呼声中,傅知奇没跟着庆祝,反而默默记下客场准备的疏漏:物料要提前报备、流程要盯紧细节……
尽管后来在主场时需要协调的事更多,但傅知奇处理起来却愈发得心应手:组织助威团排练培训、给大鼓喇叭配专人管理、掐准赛场助威时机……“一个月下来,大家越来越团结,这是一次齐心协力的成长。”傅知奇如此说道。
【捺出态度】
看不见的付出,恰是“浙BA”最动人的底色。就像嘉兴人包粽子,糯米要靠粽叶裹着才香,这球赛也得靠绿叶“捧着”,才叫真的有滋味。
当冯跃在失利后率先竖起大拇指,当宣红辉从球员发色变化中读懂拼搏渴望,专业者的坚守让草根赛事有了专业温度;当沈诚宇推着拖把冲向赛场,当傅知奇在客场失误中积累经验,普通人的热忱让竞技体育回归最本真的模样——不是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前行。
从“篮球小白”到“助威专家”的吴佳英,从手忙脚乱到井井有条的助威团,这场赛事早已超越胜负。它像一根纽带,让教练组、志愿者、助威团在并肩作战中凝聚成紧密的共同体。真正的热爱,从来不只是关乎掌声与奖杯,更在于每个参与者眼中的光,以及为热爱全力以赴的模样。
教练组战术板上擦去的线条、志愿者额头上擦不完的汗渍、助威团排练后归家走的夜路……这些可能并未被镜头记录的、充满温度的瞬间,恰恰是这个夏天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浙BA”,所留下的最生动的回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