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医保局印发的《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在此前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试点基础上的一次重要升级和规范,标志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迈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对民营医院而言,这不仅仅是一项政策的调整,更是一次运营模式和服务理念的升级。《办法》明确医保支付不再按项目付费,而是转向按病种"打包付费",医院需在既定标准内合理、高效地完成诊疗服务。这一变化,既对医疗机构提出新要求,也为其实现服务优化与管理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
![]()
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民营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办法》构建了"国家+地方"双层分组体系,并基于医疗服务成本、临床价值和医保基金可持续性等多维度建立科学付费机制。在这一背景下,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成为医院运营的核心能力。
政策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医保结算清单质量控制体系。这意味着每一份病历、每一项诊疗操作的数据准确性,都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合理评价与资源分配。
对民营医院来说,加快推进基于DRG/DIP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已是当务之急,亟需实现从传统经验管理向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型,具体包括:
病案首页质量控制系统:确保主要诊断与手术操作等关键编码准确反映诊疗实际,为医保支付提供真实、可靠依据,避免因信息偏差造成资源不合理使用。
成本管理与绩效评估能力:能够实时掌握了不同病种(DRG组)的成本结构与服务效益,识别可优化环节,助力临床路径更科学、更经济。
临床智能预警与过程管理:在诊疗过程中实时监测关键指标如药耗比例、住院天数等,及时预警异常情况,实现从"事后分析"到"过程优化"的转变。
![]()
在DRG/DIP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民营医院应更加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的作用,通过数据支撑管理决策,帮助临床医生在规范路径下实施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最终实现患者就医体验提升、医疗资源合理使用与医保基金可持续的多方共赢。
数字化转型的深层意义,不仅在于适应支付政策的变革,更是推动医院走向"价值医疗"的关键路径--以更合理的成本,实现更优的治疗效果和更满意的服务体验。
面对《办法》带来的深刻变革,民营医院更应主动求变,强化内涵建设,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管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真正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健康界
信息采集:卫健君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