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世界 RailWorld
Rail Thoughts: Shaping Tomorrow's World
![]()
轨道交通前沿动态
原文链接 https://www.railengineer.co.uk/station-stops-something-to-dwell-on/
徐纪康 整理
本文围绕列车停站时间展开深度分析,探讨其对铁路运营的影响、影响因素及优化方案,强调需通过系统方法来减少其对轨道交通时刻表的负面影响。
一、列车停站时间的重要性与定义
(一)核心影响
列车在车站停站时间超过时刻表规定是延误的常见原因,即便几秒的延误,累积后也会对铁路网络整体性能和运力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在高峰时段,停站时间甚至可能限制列车运行频率。
(二)定义与构成
1.依据IEEE1471.1标准,停站时间指“运输单元(车辆或列车)在车站或站点停站的时间,以车轮停止到启动的间隔计算”。
2.时间构成:
涵盖列车门开关时间、乘客上下车时间、车门清空检查时间、时刻表中计划的额外停站时间,部分铁路还包括站台屏蔽门(PSD)的开关时间,且通常设有最短停站时间,确保乘客安全上下车。
3.时间差异:不同铁路类型和线路的停站时间存在差异。例如,繁忙地铁常设定固定最短停站时间(即便乘客未上完),部分线路会因等待换乘乘客,导致不同车站、不同时段的停站时间不同。
二、影响列车停站时间的关键因素
(一)列车与车站设计
1.列车相关
-列车数量需匹配预测客流,否则超载会导致停站时间超标;列车可靠性低、车次取消,或乘务人员不足,均会加剧拥挤并延长停站时间。
-需考虑老龄化乘客需求,列车设计应方便行动不便者上下;车门数量、车内设计,以及列车类型、车门位置与站台大小的匹配度,会影响全体乘客的上下车效率,例如部分设计可能导致候车乘客无法为下车乘客让行。
-现代安全耐撞列车的车门通常更少更小,虽提升安全性,但不利于快速上下客;“单向进出”(如部分公交车的分离式出入口)设计虽能优化流程,却难以在列车上实施管理。
-若乘务员手动关门,需清晰观察或确认车门无乘客;若乘务员兼顾检票等其他职责,需能及时到达车门控制处,部分繁忙线路曾出现乘务员需挤过人群回到驾驶室开门的情况,延长停站时间。
2.车站相关
-繁忙线路的车站出入口应多样化,均衡列车载客量;需通过客流模拟,避免一列列车的下车乘客延误另一列列车的上车乘客,尤其在岛式站台换乘或自动扶梯运力有限导致站台拥挤的场景。
-现有车站可通过改造改善客流;列车停车门位需清晰标识,引导乘客在车门旁预留空间,避免阻碍上下车。
-站台拥挤时,乘客为抢座可能挤占下车通道,延长停站时间;站台屏蔽门(PSD)虽提升安全并支持固定停站时间,但开关门分别增加2-3秒、5-6秒,对高密度列车运行不利;自动列车运行(ATO)精度不足时,列车与PSD门位对齐需额外时间。
(二)车站运营、乘客信息与人为因素
1.人员协助:部分铁路安排工作人员通过广播引导乘客前往空载车厢,或直接协助载客(如东京地铁的“推客员”);也可通过广播告知车次拥挤情况,建议乘客等待下一班。
2.乘客行为引导:鼓励下车乘客提前移动到车门处,通勤乘客较易配合,但需平衡安全(避免列车未停稳时乘客起身);休闲乘客(常携带大件行李)通常会等列车停稳后再行动。
3.其他因素:车站站台的乘务员交接会延长停站时间;乘客预期、文化和行为习惯也有影响,例如部分线路班次间隔长时,乘客可能为等待他人而阻拦车门关闭,增加停站时间。
(三)信号系统因素
1.传统信号设计:需在线路限制内实现设计行车间隔,同时考虑信号可见性、设备运行和规定的停站时间;需纳入运营变量,如延长的停站时间、不同驾驶风格和列车类型。
2.高峰时段设计:传统应对长停站时间的方式是按高峰时段主流列车的需求设计,但需基于各车站实际或预测的停站时间数据(而非理论值),否则可能无法达到规定线路运力。
3.停车模式影响:将非停车站改为停车站会影响线路整体运能;为实现高密度行车间隔,进站限速会对制动性能差的列车施加额外速度限制,进一步影响停站时间。
三、列车停站时间的优化方案
(一)技术工具开发
1.IntelliDwellTime(IDT)工具:由英国铁路安全与标准委员会(RSSB)主导,波特布鲁克(Porterbrook)牵头,联合阿贝里奥苏格兰铁路(Abellio ScotRail)、数据科学公司Elastacloud和南安普顿大学开发。
-功能:可精确到秒显示全网络各车站的停站时间,并拆解为“车轮停止到车门开启”“车门开启”“车门关闭到车轮启动”三个阶段;支持按车站、线路等参数深入分析停站时间差异,关联其他数据定位延误根源,还可对比方案以支持运营或基础设施调整。
-数据发现:阿贝里奥苏格兰铁路的数据显示,超40%的停站时间消耗在“车门关闭到车轮启动”阶段,该阶段耗时比“车门开启”阶段更长。
2.实时数字孪生技术:RSSB针对泰晤士连线(Thameslink)开展可行性研究,通过模拟建立延误与关键节点(如瓶颈车站)客流密度的关联,为通过实时客流预测和人群管理改善停站时间性能提供技术路径。
(二)运营与行为优化
1.低成本改进:相比重新设计车站和列车,优化停站时间更高效的方式是提升测量与管理水平,调整现有操作流程,成本更低且效果显著。
2.乘客行为干预:十年前,CoMET地铁组织指出,影响停站时间的核心乘客问题包括“上车不让下车”“阻拦车门”“拥挤车门与过道”“站台扎堆”。
-传统解决方案(如宣传活动、标识、广播)易因内容静态化被忽视,需采用动态信息(如定期更新宣传内容、根据场景调整广播内容)。
-站台和列车工作人员可通过实时广播减少拥挤和车门反复关闭问题,引导高效客流,并协助行动不便的乘客。
3.技术与标识升级:实时数据可提升对列车载客和拥挤情况的认知,辅助优化;车厢空位显示系统已投入使用,帮助乘客确认座位可用,引导其前往站台较空区域候车或选择下一班列车,均衡客流。
四、总结
列车停站时间是复杂议题,受车站与列车设计、信号控制、运营管理、乘客行为等多因素影响,即便多个车站各延误几秒,也可能严重打乱时刻表。解决该问题需采用系统方法,整合车站与列车设计、信号技术、乘客信息服务、人为行为引导、通信、运营模式及新技术应用,以最大限度降低其对铁路运营的负面影响。
素材来源:读者投稿
轨道世界视频号
·谢谢你的深入阅读,转发分享点赞是最大的鼓励·
·轨道交通,通向美好生活·
新媒体合作/品牌宣传请联系微信号:zionla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