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武将军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里比较特殊的一位,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他都不在革命队伍中,解放战争还曾跟我军交过手。
不过,1949年9月他在还有一战之力的情况下,于绥远率数万军民起义,为双方减少大量伤亡,也给仍在观望的国民党将领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考虑到他这也是为解放大业做出贡献,此后他一直得到重用,在1955年还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
对于自身的荣誉、待遇问题,董其武不怎么在乎,在授衔前他就多次申请只授中将,职务方面也希望能低就低。
但他很记挂一件事,即跟随自己起义的原绥远军政要员,大多处境比较艰难。他觉得是自己把这些人带上一条正确道路的,应该出手相助。所以在1956年,董其武借助入京“五一”庆祝活动的机会,向毛主席说及了相关事宜。
原本董其武带了不少信件,想让主席从中了解第一手的资料。但主席一句话就让董其武放宽心,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
那么,当初绥远起义的经过如何?那些起义人员最终又是如何安置的呢?
![]()
一、曲折的过程
要说董其武,傅作义必然是绕不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董都是傅的心腹。绥远属于傅作义的基本盘,当傅作义去往北平就职,绥远便交由董其武管辖,足见两人的关系。
1949年1月,傅作义选择起义,让北平这座千年古都免受战火,此举也标志着原来国民党华北“剿总”所辖的河北、察哈尔、绥远三省及平津两市,仅剩绥远一地尚未解放。
傅作义对绥远的命运非常上心,去往西柏坡商谈时,特别提到了绥远问题。
毛主席也很大度,表示解放军暂不对绥远动武,让傅作义去慢慢做董其武的工作。同时我党派联络处过去,将各方民主人士统一起来,待时机成熟后,董其武再带领绥远和平起义。
这个做法能少流很多血,傅作义见我党如此让步,内心万分感激,一回北平就与董其武联络,让绥远尽可能地配合解放军改造。
![]()
此时战争局势已经明朗,董其武非顽固分子,很快与解放军达成协议:维持现状、划界驻军、平绥铁路通车、人民币在绥远全境流通使用、互派联络员等。
1949年4月1日,傅作义通电全国,宣布“北平的起义,是顺从了人民的意愿”。这是在向绥远传递信号,给他昔日的旧部造成很大心理冲击。
同年6月中旬,解放军在绥远建立联络处,董其武很热情地接待安排,明确指示绥远军政人员要对解放军的工作予以配合。
董其武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是绥远的一把手;傅作义作为绥远军政官员的老长官,在绥远拥有巨大的威望。两人都想促成起义,看起来此事应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办成。
可现实是,从1949年1月傅作义跟董其武商讨算起,到1949年9月正式接受改编,这个起义的过程拖了整整8个月,期间还有解放军代表被杀害。为何会如此困难呢?
![]()
答案在于绥远还有一批包括刘万春、鄂友三在内的军官想继续打,而当地最大的军头孙兰峰仍举棋不定。
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以自己的嫡系部队组建了国民党第11兵团,孙兰峰出任该兵团的司令。孙兰峰和董其武就相当于傅作义的左膀右臂,一个守着地盘,一个代掌军队。
11兵团被歼于张家口后,孙兰峰逃回了绥远。国民党出于分化瓦解的想法,委以孙兰峰第9兵团司令之职,宣布绥远的部队都编入第9兵团。此举实际就是解除董其武兵权,希望孙兰峰继续带队反抗。
孙兰峰才败于解放军之手,确实心有不甘。但他也清楚打肯定打不过,内心特别纠结,对起义事宜并不怎么配合。而刘万春、鄂友三等人在特务的蛊惑下,授意部队制造流血事件,想要倒逼孙兰峰动乱。
没多久解放军4名联络代表遭到残害,1死3伤。董其武心中有愧下令严查,但刘万春只是随意推出个替死鬼,未经审问就枪决了。此事让我方代表心中忌惮,联络处人员陆续撤离绥远,一时间气氛非常紧张。
![]()
二、协调的结果
眼看绥远有兵戎相见的可能,傅作义急了,这些都是他的老部下,一条路走到黑的后果他很清楚。于是在得到中央同意后,傅作义于1949年8月25日飞抵绥远劝说,重点是把孙兰峰的思想给扭转过来。
傅作义跟董其武等一干将领分析了局势,大部分人还是看得明白的,孙兰峰却仍然没有表态。傅连忙与他单独商谈,分析完局势后又说了自己起义后这几个月得到的礼遇。良久,孙兰峰长叹一声,终是答应了下来。
军中最大的阻力消失,即便刘万春、鄂友三等人还想顽抗也无济于事。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宣布绥远起义,起义部队被改编为解放军第23兵团,由董其武任司令员。
此后董其武一直尽心尽力为革命服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多次申请参战,终在1951年9月获得批准上前线抢救机场,为打破美国空军对朝鲜半岛的空域封锁作出了巨大贡献。
![]()
董其武的觉悟很高,后来一直得到重用。
因大陆地区没有重大战争任务,解放军陆续取消兵团建制,第23兵团缩编为第69军时,董其武继续担任军长。虽然职务看起来下降了,但毛主席特批他享受正兵团级别待遇。
1955年授衔前,董其武得知自己将被授予上将,专门给杨成武写信说自己起义前只是中将,如果能保留原职原衔,就已经十分感谢党和毛主席了。
毛主席看到这封信后很感动,对杨成武说:董其武是起义将领,根据功劳、贡献与资历,应该授上将军衔,谁有意见也不能降低,这是党的政策。
一个做了什么,别人是看得到的,董其武真心转向革命,自然也能得到真心对待。但,跟随他起义的一些人就不一定了。
![]()
从上述起义过程中可以看出,有的人心里依然很别扭,他们即便在起义通电上签了字,后续也是想找机会作乱的。
像刘万春和国民党特务一直有联系,多次搞小动作。鄂友三甚至让人暗害了军区派过去的17名政工干部。这些人事发后都得到了处罚,但他们影响到了整个起义人员群体的声誉。
建国初期有些运动比较左,部分没有参与过动乱事件的绥远起义人员也受到排斥,他们心里很憋屈,就给当初的引路人董其武写信诉苦,隐隐还有怀疑的意思。
董其武内心沉重,1956年5月13日,他趁着刚参加完“五一”活动还在北京的机会,带着信件去找毛主席。当主席询问来意时,董其武也很直接地表示有些起义人员过得不好。
![]()
听到这话,原本还在微笑的毛主席脸色瞬间凝重没,他深思片刻,严肃地说:“咱们的经是一本好经,就是小和尚、歪嘴和尚念错了!”随后他愤怒地拍了桌子:“改!一定要改好!”
原本担心会挨批评的董其武,这才知原来不是中央的意思,顿时松了口气,原本准备拿给主席看的信件,是多此一举了。
因为有主席的批示,绥远起义人员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