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砂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堂号,与紫砂壶的制作密切相关。在清代,许多文人和贵族世家专门订制紫砂壶,并在器身或器底刻上自己的斋堂名号,清砂堂就是其中之一。清砂堂的创始人是一位名 叫黄荦的人物,他是清初著名文物鉴赏家,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水墨画、诗词的热爱而闻名。黄荦不仅是康熙朝长期主宰江南的地方大员,深受皇帝信赖,还长期主持江南政教具有地方文化领袖的声誉与影响力。黄荦对壶艺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奉旨撰写[《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全编》],并曾在宜兴订制紫砂壶,这些壶上铃有“清砂堂”篆印,表明这些壶很可能是黄荦游历宜兴时所定制。黄荦的文事活动之一就是从宜兴订制紫砂壶,这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紫砂壶的热爱和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可。
![]()
清砂堂
清砂堂不仅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制作的紫砂壶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倾向。黄荦通过定制紫砂壶,不仅展示了个人品味,也促进了紫砂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此外,清砂堂的紫砂壶在后世被广泛收藏和研究,成为了解清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物证。总的来说,清砂堂不仅是清代著名的堂号之一,而且通过其订制的紫砂壶展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对于研究清代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
清砂堂是百年茶器老堂口,早期是国内第一个去接触做海外市场的堂口当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泰国等地风靡一时,只要是在茶和品茶的圈子,谈起顾景舟他们都不认识,但你说清砂堂,他们一定知道,清砂堂是第一个把紫砂壶代销国外的堂口。包括1926年,在轰动一时的巴拿马在清砂堂的努力下,宜兴紫砂首次登上国际舞台并斩获金奖。
清砂堂在海外市场做的好,引起了宜兴市政府的注意,由于当时正在经济改革,紫砂工艺厂急需资金周转,在市领导以及紫砂工艺厂领导和紫砂七老的商议下决定把紫砂壶销往到国外,打出一个madeinchina的标识,随后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找到清砂堂,给紫砂厂提供国外渠道,当时在清砂堂的建议下,紫砂厂去做了当时紫砂工艺厂的厂标[方圆牌]其中包括是一些泥料方面,高海庚一起下到紫砂矿,一起去挑选泥料,为创外汇炼制文革泥、老绿泥、特拼泥,集思广益设计壶型,从中央美院请来张守智、韩美林、刘海粟等,一度让整个紫砂工艺厂起死回生,拯救了整个紫砂工艺厂。
![]()
老一厂是原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简称,建于1954年由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黄正林、陈福源、刘品华等老艺人集中当时民间制壶和陶刻的紫砂艺人一起成立的,历时40余年,培养了大批紫砂国大师、省大师、省名人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创作制作的紫砂精品更是层出不穷,可谓几百年来紫砂最辉煌的时期,直到1997年结束国营改制为民营。
1954年,蜀山紫砂工艺社成立,作为紫砂工艺厂的前身社员虽然不多,但有顾景舟、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蒋蓉、黄正林、陈福渊、刘品华等陶刻、壶艺高手纷纷登场,同坐一室,互补融通,书写起当代紫砂的一个全新文本。
![]()
以泥为媒,以壶会友。紫砂本源正本清源,清清白白的紫砂堂被信任是一种责任!创始于1924年,黄堂主的爷爷从清代制壶名口,家赵松亭那里离开后创建了清砂堂,从一个人的小工坊,到包下半条紫砂码头,再到拥有黄龙山部分矿区,直到现在的百年茶器老店,三代人的努力和青春,为的是把更好的,更纯的紫砂带给懂壶的壶友!起初只是一个人从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古南街小店开始经营,自产自销,到1932年上海古董商人龚怀希访宜,偶然来到清砂堂,对堂口的壶赞不绝口,遂订了一批紫砂壶!
![]()
清砂堂第一次在紫砂行业崭露头角,后续打开销路,就开始打密囤矿,炼泥,招工。开始了堂口正规模式,壶也跟着码头上一条条商船,慢慢走进了国内外,走进了千家万户!
![]()
![]()
清砂堂创以“品质,源于坚持”为品牌精神,始终坚守单一原矿料炼制成泥,唯一在炼泥过程中添加山泉水,以“易养易包浆”为特色的老牌堂口,不忘初心,成为了宜兴紫砂泥料的代表性品牌!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清砂堂也成立了自己的工堂,聘请诸多制壶名家,传承经典紫砂,作品工型料俱佳,风格融古纳新,集艺术性,现赏性,实用性于一身,深受广大藏家钟爱。
![]()
黄玉麟简介
黄玉麟,清末制壶名家,6岁时迁居宜兴蜀山。13岁时,因生活所迫,其母邵氏托远亲制壶艺人邵湘甫(邵大亨的后人)收他为徒。他学陶三年即青出于蓝,
20岁之后改名为玉麐,并用之于茗壶印章,进入中年,技艺趋于成熟。期间学得了一身高超的制壶技术,加之其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技艺很快便达到了质的飞跃,尤其擅长制作方斗和供春以及鱼化龙诸式。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黄玉麟被曾历任湖南、广东巡抚的苏州大儒吴大澂聘到家里制壶。吴大澄是当时的金石收藏家,黄玉麟在吴家时能看到很多古代的铜器和陶器,他把这些古器物的艺术特色融化到紫砂壶的创作中,使他的壶艺更加精进,作品莹洁圆润,精巧而不失古意,灵妙天然。
在吴府,他还曾为吴大澂收藏的缺盖的供春“树瘿壶”配盖,留下了一段佳话。在结束与吴大澂三年的合作后,黄玉麟载誉归乡,吴大澂特地亲书“壶家妙手”金字篆书匾额相赠,高悬于黄家正门中堂。
随之名气大增,给后人留下不少佳作,其中最经典的便是掇球、供春壶、鱼化龙三式,其后受聘于大收藏家吴大澂,遍览吴府收藏的钟鼎及古陶器,视野开阔。
《宜兴县志》载:“黄玉麟晚年每制一壶,必精心构撰,积日月而后成,非其人重价弗子。虽屡空,不改其度
![]()
【供春壶】
此壶为黄玉麟所作,段泥为胎,形似树瘿,取瓜蒂为盖,做茎瓣于盖身。壶身通体细纹缭绕,并随形轻微凹凸,好似天成,看似无章,却寄独具之匠心于其中,拙中见精,巧夺天工。整器饱满丰腴,大气沉稳,持握手感极佳。
![]()
紫泥铺桂花砂升方壶
西泠印社2016年秋季拍卖会款识:玉麟(盖款);斋(底款)
黄玉麟的壶艺功夫,首先体现在泥料配制的独到。从传器来看,黄玉麟会根据壶的造型特点,融入心性,调配与之相适应的泥料,有时粗泥细作,有时细泥粗做,亦有粗细搭配者,浑然而见天成。
此款紫泥铺桂花砂升方壶,胎土为暗红褐色,选用精制紫泥制作,在配泥上颇费功夫,泥片表面铺满金黄色桂花砂,砂砾没入胎身,却又产生出明显的层次感,以手抚之,又光滑细腻,也被后人称之为“雪花壶”。
黄正林(黄玉麟后人)
![]()
黄正(振)林
制壶名家黄玉麟后人
紫砂老艺人
六十年代,紫砂艺坛绽放出朵朵璀璨之花。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黄正林、陈福渊、刘品华等一众老艺人,犹如星辰汇聚,携手民间制壶与陶刻高手,一起成立了紫砂一厂。
在这艺术的熔炉中,黄玉麟之后人,承前启后,独树一帜。以匠心独运,悟性与灵感并蓄,于实践中磨砺,文化艺术修养日益深厚,技艺炉火纯青,创作经验丰富多彩。刻苦钻研,摹古而不泥古,融古汇今,作品线条流畅如丝,清雅端丽,醇厚中见敦实,新颖中寓优雅,深显其深厚功底。
壶中天地,既有传统之韵,又有个性之光,深受壶艺爱好者之追捧与青睐。其作品,犹如一曲悠扬的古筝,在紫砂的世界里,奏响了属于自己的华彩乐章。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