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周刊】
我曾在苏州“墨园”住过三年
王福义
1949年9月18日,我随全家由无锡雇了船迁到苏州,搬进平门路(现为人民路)39号一个有西式洋房的宅院。听说这是一个国民党中将师长留下的宅院。
![]()
宅院四周是高的围墙,宅院大门里有一间小房子,据说是师长的“警卫室”。围墙东边是一条小路,直通平门脚下,那里是一片荒野,华昌铁工厂就在那里。围墙西边是南北向的平门路。宅院中间偏东是坐北朝南的两层洋房。它的西侧有三间平房,用作厨房。厨房南边是一大片园地,有几棵大树,一些灌木丛和残存的葡萄架。地上杂草丛生,这里曾经是花园。
这座大宅院就是“墨园”,一座中西合璧、融苏州园林风情和欧洲洋楼特征于一体的园林别墅。园内植花栽木,叠山凿水,景色优美。墨园园主顾祝同(1891—1987年)字墨三,江苏涟水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先后毕业于江苏省陆军小学、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6月黄埔军校开学,顾祝同被调任学校战术教官,后任管理部代主任。北伐战争驻防苏州期间,顾祝同建造了这座私家别墅。
作为国民党高官的顾祝同为小妾造园之需,购得原岑氏宅基地一块占地11余亩。1931年,顾祝同委托苏州著名的裘松记营造厂建造宅院建筑。宅院原来准备称“顾氏别墅”,后来认为太普通,就起名“墨园”,因为顾祝同字“墨三”,园名不但融入园主之名,还彰显了翰墨飘香的文化品味。园内建有八角形的琴室,土丘顶建六角小亭,俗称“松毛亭”。但墨园建成不久,顾祝同就因军务需要离开苏州。墨园曾一度空关。抗战期间日本军队占据墨园,园内部分园景被敌伪所毁。
抗战胜利后,墨园归顾祝同部下佘仲良所有。佘仲良长期在顾祝同手下任职。1929年至1949年,历任团部、旅部、师部、军部的军需官,江苏省财政厅科长、南昌行辕军需局长、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兵站总监等职务,后来被授中将衔挂名师长。佘仲良还利用“接收大员”的名义,从外地运来大量欧洲建筑材料在园内大兴土木,建造欧式小洋楼。地砖、涂料,楠木全部是进口的。巴洛克风格的罗马柱,产自瑞士的落地自鸣钟,当时极少的被称为“白马桶”的抽水马桶,把小样楼装点成欧式建筑,他还扩大土地,办了“自力农场”,养奶牛,是苏州历史上第一座奶牛场。
![]()
我曾在墨园住了3年,有两件事终生难忘。
第一件是在花园里玩耍。爬上树桠,俯瞰园外平门路的街景。把小树和灌木丛的枝条归拢搭成船蓬的样子,里面铺上杂草,人钻进去,体会坐船的感觉。在花园里,我见识了什么是凤仙花、鸡冠花、牵牛花。我听到了蟋蟀、金铃子、“纺织娘”的歌声。
另一件事是有一天我和哥哥到洋楼二层去玩。我们在一间小房间里的大衣柜的最下层角落里,惊奇地发现了一把指挥刀。这是一把高级军官的指挥刀,刀鞘上有皮条缠绕,头上包着铜皮,长度90到100厘米左右。刀把上有一个按钮,按紧才能把刀拔出鞘,把刀插进刀鞘能听见“咔嚓”一声,便锁住了。几年后我们搬家了,因为觉得好玩,想带上这把刀。这么长的家伙往哪放?刚好家里有一只大樟木箱,刀斜着能放。就这样这把捡来的指挥刀搬了几次家。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来了,动员家家户户把废铜烂铁上交,投入“小高炉”炼铁。哥哥就把那把指挥刀交到学校。不少同学和老师看了刀都很惊奇,有的说是东洋人(日本人)的,有的说是国民党军官的,反正不管是谁的,只要能炼铁就行。
想不到的是这把刀进了小高炉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几年后“WG”来了,若是追究这把指挥刀的来历,我们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后来我们推测刀的主人是佘仲良。试想,国民党败退时,一个文职军官敢挂着长长的指挥刀离开墨园吗?
![]()
1952年,墨园及农场经历了国营化改革,最终归苏州阀门厂所有。2004年7月5日,“墨园”被列入苏州市第三批控制保护建筑名录。2014年5月12日,市文广新局公布了“苏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墨园榜上有名。
作者简介
王福义,常州文史爱好者,文学写作者,中学高级教师。在苏州读书,在无锡教书,后来调回常州工作至退休。文史及散文作品散见于报刊和网络媒体。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