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有小学文化,却成为一代钱币学大师,让无数珍贵古钱避免了被熔毁的命运。
戴葆庭1895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贫民家庭,自幼只读过两年私塾,十一岁便到米店当起了学徒。
虽然生活清苦,他却从小就有收藏的癖好。童年时他无钱购买鞭炮,别人放过的炮仗头,他收罗起来不舍得扔掉,看见火花烟纸更是如获至宝。
![]()
清朝末年,我国还使用制钱(方孔铜钱)。有点收入他就积攒起来,每每摆弄,如数家珍。他意外发现这些制钱的文字制作各不相同,而且还夹杂着前朝的铜钱,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1920年前后,浙东收集钱币的风气传到绍兴。戴葆庭毅然辞去米店的工作,走上了专事收藏和研究钱币的道路。
他开始挑着一副担子,前后装着参考书籍、古钱图样、被褥行装、土灶铁锅和柴米油盐,走村串户收罗钱币。
每次外出短则十几天,长则一个月,风餐露宿。他的足迹后来从绍兴附近扩展到宁波、杭州等地,更遍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多个省市。
![]()
钱币学是以钱币实物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研究钱币首先需要拥有实物,而珍稀钱币价格昂贵。戴葆庭没有雄厚财力,唯一的办法只有以“钱”养“钱”。
他把收来的钱币精心挑选,留下必要的,多余的转让他人。循环往复中,他的收藏逐渐增多,阅历也日益丰富。他秉性淳朴,为人忠厚,尤其注重信誉和承诺。
凡由他转让出去的钱币,必定按质论价,决不弄虚作假;别人研究所需,收藏所缺,他宁愿不计报酬,也要成人之美。
从他那里得到的钱币,若有疑问,随时可以原价退回。这些做法在钱币界传为美谈,使他享有良好声誉。
![]()
在长期实践和反复摩挲中,戴葆庭积累了丰富经验,练就了高人一筹的眼力,当时钱币界誉之为“南戴北骆”:南方的戴葆庭,北方的骆泽民。
他有一个载入泉界史册的传奇故事:一次在鄱阳乡下,他看见几个小姑娘踢毽子,毽子踢到了他身边。
他捡起毽子不经意地瞧了一眼,竟然呆住了,那毽子的底座钉着一枚稀世珍宝“大齐通宝”铜钱。
这枚世间孤品后来促使古钱大收藏家张叔驯取斋名为“齐斋”,并被珍惜到秘不示人的地步。
![]()
戴葆庭不喝酒,不吸烟,与茶道无缘,只钟情钱币。他虽然出身贫寒,却通过刻苦自学成为一代泉学宗师。
三四十年代,他协助丁福保编纂《古钱大辞典》、《历代古泉图说》、《古钱学纲要》等钱币丛书,尤其在古钱的鉴定和取舍方面,主要由他核准。
新中国成立后,彭信威编著《中国货币史》时,有关钱币学的问题也多请教戴葆庭。那时他们几乎每周都要叙谈,甚至一周畅谈几次,戴葆庭为彭信威提供了大量资料,从不保留。
后来戴葆庭一直在上海文物商店工作,享受专家待遇,但他从不以专家自居。他培养学生,讲授钱币课程,对于年轻后学,有求必应。
![]()
戴葆庭毕生搜集的珍贵泉币,后来都归入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天津历史博物馆珍藏。
1959年,他将所藏太平天国“平靖胜宝当千”等119枚珍稀钱币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受到中央文化部的嘉奖。
他为抢救和保护祖国的钱币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戴葆庭的儿子戴志强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当代著名钱币学家,原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当下中国钱币收藏界的领军人物,成就了一段泉界佳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