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家网红面包店,近期成为大家口诛笔伐的主要目标。
因为有人偷拍到,这家店的店员将大量未拆封、完好无损的精致面包,像扔废品一样扔进了垃圾袋。
我们是虽是农业大国,但这样处理未售出的食物,还是让人感到痛心和不可思议。
这段视频迅速发酵,人们看着那些尚且完好的面包沦为垃圾,忍不住质疑:“这不是明显的浪费吗?”
![]()
这家坐落于上海万象城以 “现烤现卖” 为招牌的面包店,一直宣传 “当天制作、当天售罄” 的经营理念,精致的橱窗里永远陈列着热气腾腾的各式面包。
但现实却是,每天打烊前总有不少面包未能售出,最终的归宿都是垃圾桶。这
场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掀开了烘焙行业一个值得深思的矛盾:我们对 “新鲜” 的执念,正在如何塑造着食物的命运?
面包究竟能在货架上停留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想象中复杂。
行业实践中,不同种类的面包有着截然不同的保质期:网红店热卖的牛角包、丹麦酥等起酥面包,因油脂含量高,常温下可保存 1-2 天。
全麦面包、吐司等发酵面包的保质期更长,常温能放 3-5 天,冷藏甚至可延长至 7 天。
真空包装的切片面包保质期更是能达到 15-30 天。国家标准 GB/T 20981 虽对面包生产有详细规定,却并未强制统一保质期,这意味着商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但在营销话术的裹挟下,“当天现烤” 被塑造成了品质的唯一标准。
那些本可安全食用的剩余面包,为何非要在午夜前被销毁?背后是商家对品牌形象的精心维护。
“新鲜”“稀缺” 的标签一旦贴上,就容不得半点折损,如果第二天货架上出现前一天的面包,消费者可能会质疑 “生意不好”,进而影响品牌溢价能力。
这种将商业利益置于社会责任之上的选择,让大量尚可食用的面包成了营销泡沫的牺牲品。
![]()
商家的 “怕担责” 心理也加剧了浪费。
在食品安全监管日益严格的环境下,一些经营者选择 “一刀切”:只要当天未售罄,无论面包状态如何一律丢弃,以此规避可能的投诉风险。
但这其实是对食品安全标准的误解。判断面包能否食用的关键在于是否变质,而非单纯的时间长短。
只要储存环境干净、温度适宜(15-25℃),未变质的面包放 1-2 天并无安全问题。
家庭中常见的场景,隔夜面包加热后继续食用,恰恰证明了 “非当天面包即不安全” 的认知误区。
而因为这种误区造成的浪费,也远远不止这一家店。
![]()
调查显示,国内过半烘焙门店的产品报损率超过 10%,多数选择直接丢弃剩余商品。
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剩余面包的命运有着不同可能。
日本山崎面包建立了精细的分类处理系统:品相良好的剩余面包次日加热后折扣出售,其他则加工成面包糠或捐赠给福利机构。
东京的社区小店常将晚间剩余面包免费分发给有需要的人,让食物延续温暖。
德国的做法更具制度性,通过《反对浪费粮食协议》,德国 14 家批发及零售企业承诺到 2030 年减少 50% 食物浪费,超过 960 家食品银行构建起高效的余量食品分配网络。
这种 “政府引导 + 社会参与” 的模式,让面包从货架到餐桌的旅程有了更多可能。
![]()
国内也已有先行者。盒马鲜生通过 “折扣促销 + 公益捐赠” 模式大幅降低烘焙品浪费率;全家便利店的 “食物银行” 项目,让保质期内的余量面包找到了需要它们的人。
这些实践证明,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并非对立面,负责任的处理方式反而能提升品牌形象。
讽刺的是,在这些网红面包店动辄三四十元的价格标签背后,是消费主义制造的 “新鲜神话”。
它们一边用 “轻奢烘焙”“法式工艺” 等概念抬高身价,一边将未售完的面包无情丢弃;一边在包装上印着 “珍惜粮食” 的口号,一边让大量食物在垃圾桶里腐烂。
这种割裂的做法,比浪费本身更伤害品牌信任。
![]()
当我们剥开营销的外衣会发现,对 “当天面包” 的执念本质上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面包的价值在于滋养生命,而非成为彰显品位的符号。
那些在折扣区等待被选择的隔夜面包,那些通过食品银行流向餐桌的剩余面包,同样承载着食物的尊严。
当商家敢于直面真实的经营状态,当消费者理性看待食物的生命周期,我们才能真正告别 “为营销而浪费” 的时代,让每一份面包都能被温柔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