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一个词,这个词我敢说你每天都在跟它打交道,但可能从来没真正看懂过它,它就是现金流。
我估计,大家平时看新闻或者听人聊天,肯定遇到过这种事:那些公司不是刚融了一大笔钱吗?怎么突然就倒闭了?那家网红店不是天天排队、生意火爆吗?怎么说关门就关门了。
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一个看起来很赚钱的公司怎么会突然就死了呢?这里边就藏着商业世界里最残酷也最真实的秘密,这个秘密的核心就在于区分两个我们经常搞混的概念:一个是利润,一个是现金流。
我给你说,利润很多时候就像是皇帝的新衣,看起来很华丽,但可能只是个漂亮的数字,是会计做在账本上的一种观点。而现金流呢,它才是流淌在企业身体里的血液,是实实在在能让你活下去的真金白银。一个公司可以暂时没有利润,但只要有现金流,它就能撑下去。可一个公司哪怕账面上利润再高,一旦现金流断了,那就跟人失血过多一样,当场就得休克。
今天呢,我就打算一口气把现金流这个既简单又极其深刻的概念,从它的起源到它在商业巨头财报里的秘密,再到它跟我们每个人钱包的关系,给大家彻底讲透了。这期内容咱们不光看热闹,更要看门道,绝对是干货。
首先你要搞懂现金流,咱们得先穿越回100多年前。你可能想不到,现金流这个概念,在咱们爷爷的爷爷那个时代,根本就没人提。那时候的生意人、会计师,他们眼里只有一个神,那就是利润。卖了多少货,减去成本,剩下多少钱,这就是赚的,简单直接,对吧?这个想法主导了商业世界很长很长时间。
但是历史很快就给大家上了一堂极其惨痛的课,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就是1929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大萧条。那场危机里发生了无数匪夷所思的事情,其中最让会计师们想不通的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账本上写着盈利的公司会排着队地破产倒闭呢?钱呢?账上写的那些利润都去哪了?
后来大家才想明白问题出在哪。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懂了。比如说在1928年,我是一个卖拖拉机的工厂老板,我今年卖出去了100台拖拉机,每台账面上赚100美元,那我今年的利润就是1万美元,财报写得漂漂亮亮,对吧?
但是这100台拖拉机很多农场主都是打白条、赊账,说好了明年秋天收了麦子再给钱。你看,在会计的账本上,这笔生意已经完成了,利润已经实现了,但实际上我一分钱现金都没收到。
结果到了1929年,大萧条来了,农产品价格暴跌,农场主们全都破产了,说好了的钱一分都还不上了。这时候我傻眼了,我账本上写着1万美元的利润,但我的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我拿什么给工人发工资,拿什么给钢铁厂付原材料的钱?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这个所谓盈利的公司,因为没钱付账,只能破产清算。你看,这就是当年无数公司的缩影。这场危机血淋淋地告诉了所有人一个道理:利润只是一个观点,而现金才是事实。你账本上写得再好看,口袋里没有真金白银,债主上门的时候,你总不能把账本撕下来当钱给人家吧。
从那之后,华尔街的分析师、银行家们才开始真正重视现金流这个指标。他们想知道:你这家公司别跟我扯那些虚的,你告诉我,你今年口袋里到底是真金白银进来的多,还是流出去的多。
直到1987年,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布第95号准则,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除了要公布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之外,必须公布第三张也是极其重要的一张表——现金流量表。从这一刻起,现金流才算是正式登堂入室,从一个后台的概念变成了所有投资者审视一家公司的核心工具。
好了,历史故事讲完了,咱们回到概念本身,到底什么是现金流。我给你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你就把它想象成一个浴缸,打开水龙头往里放水,这个就是现金流入;拔掉塞子往外放水,这个就是现金流出。而这两个一进一出,最后剩下的那个差额就是净现金流。浴缸里最终的水位就是你手里的现金余额,就这么简单。
但是在公司的财务报表里,为了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会计师们把这个浴缸的水按照来源分成三类,这三类可以说是看透一家公司秘密的三驾马车。
那这第一驾马车呢,叫经营活动现金流,简称CFO。说白了,这就是看你这家公司干完业务的最终结果,是往浴缸里放水还是往外抽水。比如我开一家拉面馆,卖面条收进来的钱,减去我买面粉、雇服务员、交水电费花出去的钱,剩下的就是我的经营现金流。
我跟你说,这个指标是三类现金流里最最重要也最核心的。一个健康的公司,它的经营现金流必须得是正的,而且是稳定增长的,这说明它的主业能自己造血,能自己养活自己,不需要天天靠外面输血。如果一家公司利润很高,但经营现金流常年是负的,那你就要小心了,这说明它的钱可能都变成了收不回来的白条(称之为应收账款),或者卖不出去的货(也只是存货)。
现在我们认识了看透公司秘密的三驾马车里的老大——经营现金流,我们知道了它是判断一家公司能不能自己造血的关键。但是光会造血还不够,一家公司还要成长,要投资,要跟资本市场打交道,这就引出了我们另外两辆马车——投资活动现金流和筹资活动现金流。这哥俩一个代表着公司的未来布局,一个代表着公司的资本手腕,他们是正数还是负数,背后又藏着哪些完全不同的故事?为什么一家疯狂烧钱投资的公司可能是好公司,而另一家不断借钱的公司却危险重重?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问各位一个问题: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是不是光会造血还不够,还得锻炼身体,投资未来,对不对?于是这就引出了咱们的第二驾马车,叫投资活动现金流,简称CFI。
这个听名字就很好理解,它就是看你这家公司是把钱花出去搞投资了,还是把以前的投资卖掉收回钱了。比如我那家拉面馆生意火爆,我决定再开一家分店,那么我买新店面、买新灶具花的这些钱,就是投资现金流出。反过来,如果我把一家不赚钱的分店给卖了,收回来的钱就是投资现金流入。
我跟你说,这个指标特别有意思,你不能简单的说它是正的好还是负的好。一般来说,对于一个正在成长、有前途的公司,它的投资现金流大概率是负的,为啥?
因为它得不停的烧钱,它得建新工厂、买新设备、收购别的公司、投入研发,这都是为了给未来铺路。你看特斯拉在它高速扩张的那几年,投资现金流常年都是巨额的负数,因为它得在全世界建超级工厂,投入几十亿美元搞电池研发。
如果你哪天看到它的投资现金流突然变成正的了,那你反而要紧张了,是不是公司没钱了,开始变卖家当过日子了?但反过来,如果一个公司已经非常成熟,甚至有点走下坡路了,它的投资现金流常年是正的,那也不是什么好事,这说明它找不到新的增长点了,只能靠卖掉以前的资产来维持,这就是典型的吃老本。所以你看,投资现金流这个指标,它就像一个未来探测器,它告诉你的是这家公司对未来的雄心和布局。
好,说完了投资现金流,咱们再来看第三辆马车,叫筹资活动现金流,简称CFF。这个就更好理解了,它只是看你这家公司的钱是来自于老板和债主,还是还给了老板和债主。具体来说,公司找银行借钱、发行债券、找股东发行股票融资,这些让公司口袋里钱变多的行为,都属于筹资现金流入。反过来,公司还银行贷款、还债券、给股东分红、回购自家股票,这些让钱流出的行为就是筹资现金流出。
这个指标同样不能简单的说正负好坏,它就像一个资本温度计,反映了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或者高速成长的公司,它的筹资现金流有大概率是正的,因为它自己的造血能力还跟不上它烧钱投资的速度,那差的钱从哪来?
就得靠融资,靠找投资人、找银行拿钱。但对于一个非常成熟、现金流极其充裕的公司来说,它的筹资现金流反而是负的。咱们就拿苹果公司来举例子,苹果的主营业务简直就是一台印钞机,它的经营现金流每年都是天文数字,钱多的花不完怎么办?
除了搞点投资,它每年都会花几百亿美元从市场上回购自己的股票,然后注销掉。这样做有啥好处呢?市面上的股票变少了,每一股股票的含金量是不是就升高了?股票就更容易上涨,这就是回报股东。同时它还会给股东发现金分红。你看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它的筹资现金流是巨额的负数,这恰恰说明了这家公司底气十足,根本不差钱。
好了,朋友们,现在三驾马车咱们都认识了。最精彩的部分来了,咱们不能孤立地看这三个数的正负,得把他们组合起来看,才能真正看懂一家公司的真实剧本。我给你总结几种典型的组合。
第一种,正负负组合。这是最理想的既有股模型,纯纯一头现金奶牛。你想想这是什么剧本,就是公司靠主业经营挣来大把的钱,一部分拿去投资未来,还有多余的钱可以回报股东、还还债的。咱们刚才说的苹果就是典型的正负负组合例子,这种公司你基本可以躺平了。
第二种,正正负组合,这是典型的成长期明星模型。剧本是啥?公司主业已经开始赚钱了,能自己造血了,但它发展的野心更大,造了血还不够它烧钱扩张,所以还得从外部融资来补充弹药。咱们刚才提到的扩张期的特斯拉就是这个路子,这种公司充满了想象力,但也有风险,就看它未来的投资能不能变成真正的回报。
第三种,负负正组合,这个就要小心了,这是典型的烧钱续命模型。剧本是公司主业不赚钱,还在往里赔钱,同时它还在硬着头皮搞投资,那钱从哪来?
只能全靠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很多互联网初创公司早期都是这个状态,这种公司就是在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一旦融不到下一笔钱,现金流随时就可能断裂,游戏直接结束。
第四种,负正正组合,这是最危险的垂死挣扎模型。你来品品这个剧本,主业亏钱,没办法了,只能变卖家当,卖了家当还不够,还得继续借钱续命。这种公司基本上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离破产可能只有一步之遥了。
你看朋友们,同样是几个简单的正负号,组合起来背后讲述的公司故事却是天差地别,这就是现金流量表的魅力。它就像一面照妖镜,能让所有复杂的商业故事回归到“钱从哪来,到哪去”这个最朴素的本质上。
好了,到这里关于公司层面的现金流,咱们已经聊得非常透彻了。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现金流,还学会了如何通过三驾马车的组合,像侦探一样去分析一家公司的真实健康状况。
但是现金流这个概念,它的威力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CEO和投资人需要关心的事,跟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跟我们的钱包、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的财务自由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财务健康其实也可以用一张现金流量表来衡量,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为什么说穷人买入负债而富人买入资产,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现金流的逻辑里。
现在咱们进入最后一部分,把现金流这个强大的工具,从公司的宏大叙事拉回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刚才咱们聊了半天大公司,什么苹果、特斯拉,感觉都是离我们很遥远的大事。但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一人有限公司”呢?而我们的财务状况也完全可以用一张现金流量表来分析。
这个想法最早是被一个叫罗伯特·清崎的日裔美国人给普及开的,他是那本超级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他提出了一个极具颠覆但又简单到极致的观点,可以说是本期内容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他重新定义了资产和负债。
在他看来,能持续往你口袋里放钱的东西才叫资产,而会持续从你口袋里往外掏钱的东西,就叫负债。你注意,这个定义跟东西本身值多少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它的唯一判断标准就是现金流的方向。
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彻底懂了。比如说房子,你觉得房子是资产还是负债?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那肯定是资产,我这房子值好几百万呢。但在富爸爸的现金流逻辑里可就不一定。如果你买了一套房子是自己住的,那你每个月是不是要为它支付月供、物业费、取暖费、维修费,这些钱是不是在持续不断地从你口袋里流出去?
那么从现金流的角度看,这套你自住的房子其实是一个负债,并没有给你带来现金流入,反而在不断消耗你的现金。那什么时候房子才能变成资产呢?当你把这套房子租出去,每个月收到的租金在覆盖掉你所有的月供和持有成本之后,还能有结余,能给你带来正向的现金流入,这个时候,这套房子才真正成为了你的资产。
再比如说汽车,车是资产还是负债,那就更明显了。你买了车,每个月要还车贷,要加油,要交保险,要做保养,要交停车费,它就是一个纯粹的、不断从你口袋里往外掏钱的现金流粉碎机,所以大部分私家车都是一个典型的负债。
你看朋友们,这个视角是不是很颠覆,它让我们跳出了“这东西值多少钱”的传统思维,回归到了“这东西是帮我挣钱,还是让我花钱”这个现金流的本质上。搞懂了这个概念,我们就能看懂《富爸爸穷爸爸》里那张最经典的图了:穷人、中产和富人,他们的现金流模式到底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先看穷人的现金流模式,从工资的现金流入到日常开销的现金流出,基本就是一个月光,手里几乎攒不下钱,自然也就谈不上买什么资产了。
再看中产的现金流模式,从工资的现金流入到日常开销加买入负债的现金流出。中产阶级努力工作,挣到了不错的薪水,然后他们会干嘛呢?他们会去买一些看起来很体面的东西,比如一套大房子、一辆好车,但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这些东西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其实是负债。
为了维持这些负债,他们需要支付高额的房贷、车贷,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现金流出。结果就是他们虽然看起来生活光鲜,但实际上每个月都被账单追着跑,财务状况非常脆弱,一旦工资这个主要的现金流入断了,比如失业,整个生活就会立刻陷入危机,他们就陷入了一个所谓的“老鼠赛跑”的循环里。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富人的现金流模式,他们的现金流除了来自工资(注意,很多富人早期也有工资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把挣来的钱优先拿去买入真正的资产。什么是真正的资产?就是我们说的那些能持续产生正向现金流的东西,比如能产生租金收益的房产、能带来股息分红的优质公司股票、能产生利息收入的债券,或者是一个能自己赚钱的生意。
然后他们会用这些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入去支付他们的日常开销,甚至去买一些奢侈品。你看,他们的消费不是靠出卖自己的时间换来的工资,而是靠资产在为他们工作。
当一个人由资产产生的被动现金流入,能够完全覆盖掉他所有的日常开销的时候,他就实现了我们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目标——财务自由。到了那个时候,工作就变成了一种可选项,而不是为了生存所必须要做的事。
好了,朋友们,聊到这里,咱们这趟关于现金流的旅程就要告一段落了。我们从100多年前大萧条的教训,聊到了华尔街强制要求公司披露现金流量表的历史,我们学会了用经营、投资、筹资这三辆马车去拆解一家公司的真实剧本,最后我们又把这个强大的工具拉回到了我们自己的钱包。
你会发现,无论是管理一个像苹果一样庞大的商业帝国,还是打理我们自己小小的家庭财务,底层的逻辑其实是相通的。这个逻辑的核心就是关注现金流,利润可能会骗人,资产的估值也可能会波动,但现金流是不会说谎的,它就像一面最诚实的镜子,照出了一家公司、一个家庭最真实的财务健康状况。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帮你真正理解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概念。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