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遗忘庞中华,不能遗忘“字如其人”
![]()
“哎哟,这每一个都写得蛮好的嘛,装裱得都好精致哇!”在英雄杯第十五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上,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创会主席、国家开放大学特聘教授庞中华,带着他标志性的四川普通话和评委们一同交流。对于“90后”甚至于“00后”来说,庞中华这个名字是与钢笔字帖牢牢绑定在一起的,大家的童年回忆里都少不了一本庞中华钢笔字帖,说他是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一点也不为过。
(9月20日《扬子晚报》)
网络时代,或许有人逐渐淡忘了这位“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的名字,但他所承载的“写好中国字”的文化意涵,以及“字如其人”的精神内核,理应成为我们不该遗忘的文化底色。
庞中华的字帖能成为一代人的童年印记,本质上是契合了一个时代对“书写”的朴素追求。在钢笔普及、纸质书写仍是主流的年代,他的字帖以规范的笔画、清晰的结构,为无数人打开了“写好字”的大门。这种“规范书写”的启蒙,不仅是技能层面的训练,更暗含着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一笔一划间,是对汉字形态美的感知,也是对“文以载道”传统的接续。如今网络输入法取代了大量手写场景,“提笔忘字”成为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书写”的价值被消解。恰恰相反,当书写从“刚需”变为“选择”,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更显珍贵: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记录,而是情感表达、文化认同的载体,是“心手相应”的独特体验。
庞中华对硬笔书法未来的期待,更点出了书写文化的核心“字如其人”,绝非单纯的“字好看”,而是笔墨与思想、文采的结合。他以《兰亭序》《祭侄文稿》为例,强调“字好只是衣服漂亮,文采与思想才是穿衣服的人”,这一观点刺破了“为写字而写字”的局限。硬笔书法不应止步于抄写唐诗宋词,更要书写当代生活、个人思考,正是“笔墨当随时代”的生动诠释。在网络碎片化表达盛行的今天,这种“书写自己的东西”的倡导,本质上是呼吁以书写为媒介,沉淀思想、表达真情。当我们用硬笔写下对生活的感悟、对时代的观察,书写便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个人精神与汉字文化的交融,这才是“字如其人”的深层意义——字里行间,藏着一个人的审美、修养与灵魂。
网络时代或许让“庞中华字帖”式的普及载体逐渐退场,但“写好中国字”的文化需求从未消失。从校园里的书法课,到社交媒体上的手写分享,人们对“好字”的欣赏、对书写的热爱,始终是一种隐性的文化追求。我们可以遗忘具体的字帖作者,但不能遗忘书写背后“敬汉字、重表达、传文化”的初心;可以改变书写的工具与场景,但不能丢掉“字如其人”所承载的精神重量——那是汉字文化中“形神兼备”的传统,也是中国人对“文质彬彬”的永恒追求。
庞中华的名字或许会随时代变迁被部分人淡忘,但他所代表的“书写文化”不应被抛弃。网络时代更需要“庞中华字帖”所象征的文化启蒙:不是要复刻过去的书写方式,而是要守住“写好字、重表达、传精神”的文化底色,让汉字的笔墨,永远与时代同行、与思想共振。
我们可以遗忘庞中华,但这个“提笔忘字”的网络时代,最不该遗忘了“字如其人”的文化底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