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奇遇:渔民与“神兽”的偶然邂逅
2025年9月16日晚,广东潮州韩江上演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生态奇缘。渔民陈师傅在收网时意外捕获一只形似“大甲鱼”的巨型生物,经专家鉴定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韩江鼋。这只鼋身长45厘米、宽35厘米、重达11.8斤,背甲青褐,头部宽阔如盆,四肢粗壮似桨,与《西游记》中驮唐僧师徒渡河的通天河老鼋形象高度契合。渔民迅速将其转移养护并联系相关部门,次日在专家团队确认后,这只“神兽”被安全放归自然保护区水域。
此次发现是韩江流域自2004年设立保护区以来记录的第6只野生个体,也是继2022年38斤幼体被发现后的又一重要案例,印证了当地生态修复的成效。
![]()
二、科学解读:1.75亿年的“水中活化石”
韩江鼋是淡水龟鳖类体型最大的物种,拥有1.75亿年的演化史,与恐龙同期生存。其生存条件极其苛刻,需水质清澈、沙质洁净的河流环境,因此被视为流域生态健康的“晴雨表”。
- 濒危现状:现存数量比大熊猫更稀少,2019年统计显示全国仅存13只成体,野生种群因栖息地丧失、水体污染和非法捕捞等原因锐减85%。
- 生态角色:作为顶级掠食者,鼋以鱼类和甲壳类为食,其存在标志着一个完整的水生食物链,种群恢复可带动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
三、保护实践:从民间坚守到国家行动
近年来,多方力量共同推动了鼋的保护进程:
- 政策升级:2019年《鼋拯救行动计划》提出“2035年恢复500只野生种群”目标;2025年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鼋的刑罚标准提升至与大熊猫同级。
- 科技助力:潮州保护区启用声呐监测系统追踪鼋的活动轨迹,佛山高明人工保育基地则通过三代人的努力,成功繁育800余只子一代鼋,成为全球最大人工种群。
- 生态修复:韩江通过禁采砂、控污染等措施,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为鼋的回归创造了条件。
![]()
四、文化隐喻:神话照进现实的深层思考
鼋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
- 《西游记》中的通天河老鼋被赋予灵性,成为文学经典;
- 龙生九子传说中,鼋(霸下)以负碑形象隐喻坚韧的民族精神。
此次事件引发公众狂欢与反思:网友热议“鼋文化主题公园”的文旅潜力,而专家呼吁通过远程监控、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保护性观赏”,避免干扰野生种群。
![]()
五、未来挑战:守护“神兽”的文明使命
尽管保护成效初显,鼋仍面临三大威胁:非法捕捞、水电工程截断栖息地、农业面源污染。专家指出,每发现一只野生鼋,都需匹配更严格的保护措施,例如扩大保护区、推广“生态补偿金”制度等。正如洪孝友博士所言:“守护鼋,不仅是延续一个物种,更是修复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