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件/套国家一级文物
见证钱学森从爱国青年
成长为世界科技界的中国星
见证他受困异国五年
永不言弃探寻归乡之路
与当代青年
一起挖掘文物背后故事
学习文物里的大思政课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
《文物有话说》系列访谈节目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徐汇区融媒体中心、人民网上海频道共同策划推出,围绕钱学森图书馆馆藏一级文物,邀请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对话青年学子、青年讲师,重温钱学森的人生选择、了解他的人生理想。
《文物有话说·第二季》围绕斐陶斐励学会会员证书、钱学森的中华民国护照、1946年2月13日阿诺德致钱学森的信等十件文物展开,带领观众见证一位破壁者的越洋归航之路。
6月27日起,节目陆续在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徐汇微信、人民网上海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10
文物有话说
钱学森图书馆馆藏一级文物
文物简介
![]()
1955年9月21日
外交部以钱均夫名义给钱学森的电报
当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航行于太平洋时,钱学森收到一封由父亲钱均夫发来的电报。电报告诉钱学森一路要小心保重,沿途切勿登岸,政府将派人在边境车站接他。钱学森和蒋英夫妇看到父亲的电报后,特别开心。但是当他们回国后问父亲时,却得知父亲并未发过电报。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这封电报是外交部以钱均夫名义发出的,此举是为了保护钱学森,不给他引来麻烦。
一封“以父之名”电报,半世纪未解之谜:
谁在守护钱学森归途?
“沿途切勿上岸”:
电报里最核心的叮嘱,背后有何深意?
1955年9月21日,一封落款为“钱均夫”的电报穿越重洋,抵达正航行于太平洋的钱学森手中。这封电报以三重深意织就国家的牵挂:一是欣闻归国的诚挚祝贺,二是“沿途切勿上岸”的周密叮嘱,三是政府将在边境接应的郑重承诺。
![]()
后经解密,方知这封电报实由外交部紧急起草——因钱学森已于9月17日登船,唯以电报能速达关切。而“以父之名”的深意,直至半世纪后档案公开才真相大白。这看似简单的电文,承载的是新中国对科学巨匠归途的极致呵护。
暗夜护航:香江岸边的无声守护
与此同时,一场由国家部署的护航行动已在暗处展开。周恩来总理办公室急电中国香港华润集团,要求“全员暂停工作,全力保障钱学森一家过境安全”。
一位华润集团老员工回忆:“那时北京来的指示,字字千钧。”这支临时组建的护卫队,在暗潮涌动的香江之畔,以无声的坚守挫败了可能的破坏行动,让科学家的归国之路终得平安。
![]()
![]()
五年归程终踏故土 天安门前赤子鞠躬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踏上中国香港;10月28日,他终于站在了北京的天空下。次日清晨,他携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向着晨曦中的城楼深深三鞠躬:“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这一躬,鞠的是五年阻隔的艰辛,是万里归途的坚守,更是将以余生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言:“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这一切便都是值得的。”
![]()
文物有话说 10
《文物有话说·第二季》圆满收官
钱学森的归国历程,深刻体现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周密部署,展现了新中国对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与关怀。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共同谱写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文稿:钱学森图书馆
视频:钱学森图书馆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