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往往有一定的泛情倾向,经常把身边的动植物人格化,即便看待周围的人,也往往带有主观主义倾向,往往出现错误的判断,但他们就是这一类人,就是这样情感泛滥。
![]()
诗人往往是多情的,起码在创作的时候是多情的。有的诗人根本不用专门收集素材搞创作,平时就在搞创作积累,看待周围的动植物都有感情,甚至像孩子一样,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灵性的,是人格化的东西,而自己身处期间,就好像处在童话世界一样。诗人往往具有独创性,要发现人们没有发现的内容和情感,写成诗歌之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诗歌不仅在内容和情感方面有创新,而且在语言运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创新。诗人要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观察周围的事物,总是带有自己的情感。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这样,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理解世界,理解的都是片面的,而世界却并不是人们理解的那个样子。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人可以完全理解世界,即便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也不可能全面理解世界,就更别提理解宇宙了。既然世界是无法被人理解的,那么诗人就会大大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或者说思维始终是灵动的,会在人们想不到的方面来理解世界。诗人会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外界事物,即便看到太阳和月亮,也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而是认为这些东西有情感。诗人处在不同的人生状态,对太阳、月亮的感触也是不同的。李白偏爱月亮,不太喜欢太阳。他的很多诗作中都有月亮的意象,无论是“举头望明月”,还是“月下飞天镜”,亦或是“举杯邀明月”,都有月的形象。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有月的形象,其中有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似乎和李白诗中月的形象不一样,赋予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当然李白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写月的形象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并不是总代表思念。张若虚的月除了他感受到的美感,就是有一种时空变幻的苍茫感,有一种历史的虚无感。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的是诗人、作家在“神思方运”时主观的情和意的能动作用,也可称作移情作用。诗人恰恰喜欢移情,把主观情感移注到外界事物中。诗人眼中的世界和普通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总是情感泛滥,而且认为身边所有的事物都带有情感,甚至认为自己是为这个世界而生的,有时候甚至有些自恋和自大。有的诗人在诗中写自己是世界的王,要驰骋天上、地下、人间,要惩恶扬善,要实现一种纯美的人生境界。他们会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把自己当成事物本身,把事物当成自己。郭沫若在戏剧《屈原》中写道:“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在《凤凰涅槃》中写道:“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也只有诗人敢大胆运用这样的语句,倘若放在散文或小说里,就被认为说胡话,毫无逻辑性可言。
![]()
诗歌是打破一定逻辑的,不但内容和情感出现了极大的跳跃性,而且语言也出现了很大的跳跃性。诗人的思维本身就是跳跃的,没有太多中间的论证过程,直接达到想要的效果。他们观察事物的时候,总是从自己的感触出发,有点像精神病。有的诗人本身就是精神病患者,写出来的诗歌轰动一时,而当领奖的时候,人们却发现他是个精神病患者,有时候清醒,有时候犯糊涂,胡言乱语。有的诗人犯了精神病,要带着妻子和小三一块生活,最终小三离开了他,他亲手砍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自杀身亡。有的诗人年纪轻轻做了大学教授,却在思想层面失去了理想和信念,最终跑到铁轨上卧轨自杀。有的诗人投湖自尽,算是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有人说他们殉道了,有人说他们殉了时代,有人说他们殉了诗歌理想。或许他们本身就是神经质的,在写诗歌的过程中,认为这种神经质的想法是正常的,甚至是人们崇拜的,因为很多人无法达到他们思维的境地。他们写出来的诗总是超凡脱俗,令很多喜欢诗的人仰望、羡慕、崇拜。当他们的诗歌发表之后,引起了一定的轰动,就片面强化了他们这种神经质的思维模式,最终他们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犯了神经病,而且越思想越深刻,好像远远背离了正常人的思维轨道,当然也就一去不回头了。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别人,自己认为怎样就是怎样,甚至有的诗人认为爱情是纯洁的,就像柏拉图爱情一样,只是双方保留一定的美好情感,却不能有身体上的任何接触,当然更不能结婚了。越是这样,他们越认为自己的思想是纯洁的,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写出来的诗超凡脱俗。其实只是他们主观臆断的结果,是他们片面的想法,甚至是变态的想法,以至于有的男诗人有了对象,却始终保持纯洁的恋爱关系,最终对象离开了他,和别人结了婚,他却感觉非常失落。倘若按照普通人的思维模式来看,诗人大多有神经病的倾向,思维总是和正常人不一样,有的表现为非常幼稚,有的表现为非常深刻,有的表现为非常隔膜。诗歌本身是一种艺术,有着多义性和朦胧性,有着诗人独特的感受,当然是一种艺术创新模式,但诗人长期沉浸在诗境之中,就有一些与世隔绝的意思。诗人感觉沉浸在诗境之中是美好的,起码自己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看待什么都是美好的,却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认知局限,忽略了人心复杂,世道艰难。诗人的泛情很可能在重视诗歌的人眼里是一种独特的秉性,可以被理解,甚至被推崇,而在不懂诗歌的人眼里,诗人的泛情就是一种幼稚的表现,甚至诗人被当成神经病患者来看待。
![]()
现在读诗的人不多了,喜欢诗的人也不多了,诗人当然变少了。倘若诗人完全消失不见,那么诗人生活的地方就会出现精神危机,出现道德滑坡现象,起码这个地方的人失去了美好的理想,也不能容纳泛清的诗人。但愿人们都能容纳泛情的诗人,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歌。他们的诗歌可以慰藉人们的心灵,让人们看到世界的美好,看到精神的闪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