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乔【MQ-G3SQZ】管式土壤墒情设备通过精准捕捉深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为农业节水灌溉提供科学量化依据,近期在 “节水农业示范县” 建设中表现突出,帮助多地实现 “按需补水、高效节水” 的灌溉目标,成为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核心支撑。
在农田节水灌溉场景中,设备数据可精准优化灌溉深度与时长,解决传统灌溉 “大水漫灌” 的痛点。某华北平原玉米种植基地,玉米拔节期根系深度达 80cm,灌浆期延伸至 120cm,传统灌溉常因仅关注表层水分导致深层缺水,影响灌浆。安装管式墒情设备后,技术团队根据不同生育期根系分布,动态调整灌溉策略:拔节期重点监测 50-80cm 土层,含水量低于 18% 时启动灌溉,时长 1.5 小时(确保水分渗透至 80cm);灌浆期重点监测 80-120cm 土层,含水量低于 16% 时启动,时长 2.5 小时(渗透至 120cm)。实施后,玉米田每亩灌溉用水量从 260 立方米降至 185 立方米,节水 29%;玉米千粒重从 310g 提升至 335g,亩产增加 12%;因深层缺水导致的玉米秃尖率从 18% 降至 7%,籽粒饱满度显著改善。
![]()
管式土壤墒情设备
在生态灌溉领域,管式土壤墒情设备同样发挥关键作用。我国西北某荒漠绿洲生态区,主要种植胡杨与柽柳(根系深度 2-3 米),传统生态补水采用 “地表漫灌”,水资源利用率不足 40%,且易导致表层土壤盐碱化。安装 2 米长管式墒情设备后,监测 150-200cm 深层土壤水分,当该层含水量低于 10% 时,采用 “深层滴灌”(滴灌带埋深 150cm)补水,每次补水至含水量达 15% 即停止。
应用后,生态补水量从每年每亩 850 立方米降至 510 立方米,节水 40%;胡杨成活率从 62% 提升至 85%,新梢年生长量从 18cm 增加至 32cm;绿洲边缘土壤盐碱化面积减少 22%,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干旱地区生态灌溉提供了可复制的 “深层精准补水” 模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