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未,是中国社会最沉重的转折之一。那时,国企改革的浪潮骤然来临,铁饭碗在一夜之间碎裂。工厂的汽笛声渐渐沉寂,车间的机器停下,曾经意气风发的工人,忽然失去了去处。多少人,在午后还在食堂里排队打饭,晚上却不得不拿着一张下岗通知,呆立在宿舍门口。
那几年,空气里总带着压抑。有人三月不见荤腥,餐桌上只剩下清汤寡水;有人把家里仅有的旧物拿去典卖,只为勉强度日;也有人承受不住生活的重压,悄无声息地告别了这个世界。街巷间昏暗的路灯,映照出的不是温暖,而是人们心头的焦灼和悲怆。
我那时刚刚大学毕业,幸运地分到了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每天傍晚下班,我都要经过一条夜市街。那条街,在记忆里总是灰蒙蒙的,却又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灯光。破旧的棚子下,一盏盏昏黄的灯泡摇摇欲坠,照着摊位上袜子、发卡、塑料盆这些廉价的小商品,也照亮一些简陋的小吃。摊贩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可依旧守着摊子,渴望能换回一点微薄的生计。
有一晚,我见证了一幕让我至今难忘的场景。两个摊贩因摊位位置争执起来。吵得很凶,一个涨红了脸,声嘶力竭:“我家亲戚在某某部门!”另一个立刻回敬:“我家亲戚是某局的科长!”声音越来越大,刺破了夜市的喧嚣。人群聚拢过来,摊贩们上前劝解,却谁也劝不住。我站在人群里,心头涌上一股难言的酸楚:他们喊出的亲戚,不是底气,而是无助;是困顿中勉强撑起的虚张声势,以及试图挽留的一丝残存尊严。
就在剑拔弩张之际,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先生缓缓走过来。背影佝偻,却透着一份沉稳。他举起手,声音沙哑却温和:“二位,听我一句话,行不行?”
人群安静了。老先生望着两人,缓缓说道:“亲戚再厉害,若是真能照顾你们,你们还会在这寒风里受冻、为这一点摊位争来争去吗?”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里泛着苍凉:“人家有他们的天地,顾不上咱们这些小辈。摊上的这些小东西,终究还得靠你们自己卖。”
我听着,心头一颤。那些话仿佛穿过眼前的夜市,把无数下岗工人的身影叠印出来——曾经的工厂工人,如今的街头摊贩,都在用双手死死托举一家人的生活。
老先生又叹息:“咱们都是一样的命。工厂没了,饭碗碎了,可家里老人孩子还得活下去。大家都不容易,何必为这点小事伤和气?留条路,给别人,也给自己。”
这一番话,说得所有人心里发紧。两人最终伸出手,在老人的注视下,缓缓地握在了一起。周围的人也跟着叹息。那一刻,昏黄的摊灯照耀下,不仅是两个人的和解,更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写照。
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的面貌已翻天覆地:高楼林立,高铁飞驰,智能手机将世界缩进掌心。餐桌上的菜肴早已丰盛,不再为“一口肉”发愁。可当我在短视频里看到年轻人诉苦“投了一百多份简历无人回应”,当我在雨夜里看见外卖骑手冒雨疾驰,当我听到熟人感叹“中年再就业难如登天”,甚至看到街头巷尾又悄悄冒出的小摊贩,往日夜市的场景便忽然在眼前浮现。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却常常留下回声。那一夜摊灯下的争吵与和解,如今再次提醒我:一个社会真正的稳固,不在于数字的繁荣,而在于普通人能否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一份体面的日子。它提醒我,若不能让普通人过上安心的生活,若让无数人一次次跌回寒风中的摊位,那么所谓的发展,就会失去根基。
三十年前,那盏摊灯照见了底层的艰辛;三十年后,我再次望见它的光,心中却多了一份隐隐的不安。
难道我们要让这盏灯火,一代代照见同样的困苦与挣扎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