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 旭
草木有灵,药香传情。当指尖拂过一页页关于中草药的文字,我们仿佛听见了古老土地上的生命絮语——它们或许是田埂边不起眼的蒲公英,或许是墙角悄悄蔓延的爬山虎,又或许是窗台上那盆默默抽芽的薄荷,在寻常日子里藏着不寻常的人生智慧。“散文里的中草药”系列最动人之处,在于一个外行来写内行的东西,跳出了医书的刻板与艰深,以散文的温润笔触,将一味味草药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或许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走进中草药的世界,在故事里感受草木的可爱,在生活中践行健康的智慧。毕竟,当我们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从草木中汲取力量,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呵护。——作者写在前面的话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川南农村,土墙房是常见的居所。我家除了木质正房,还有两间土墙房,父母虽没多少文化,却知我嗜读,特意在其中一间为我辟出书房。不大的房间里,除了堆着书籍,便是报社、出版社的退稿信;空荡荡的木桌上,我从生产队白术地里摘来的几支白术,插在竹筒中,成了书房里最特别的风景。
日子一天天过去,白术渐渐失了水分,成了干枯的植物标本,可灰黄色的根茎上,始终萦绕着泥土的芬芳;羽状残叶拢着的细碎绒毛,倒像把川南的秋光,都凝在了这截草木里。这株寻常的菊科植物,原是从《神农本草经》的竹简中走来 —— 携着千年药香,藏着中医最质朴的疗愈智慧,轻轻叩开了我对它的认知。
那时许多乡村村民仍处半饥饿状态,可地处乌蒙山腹地的古蔺龙厂沟,却基本实现了温饱。深层原因,是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的政策落得扎实。父亲当时是生产队队长,除了组织社员种水稻、玉米、小麦、高粱及土豆、红苕,种植白术等中草药,更成了帮村民解决温饱的路子。
白术喜凉爽、怕高温高湿,适宜在海拔 500-1000 米的山区生长,老家一带的环境恰好合它心意。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生产队会派人选籽粒饱满的新种,用温水浸泡一天一夜,捞出沥干后拌细沙催芽,等种子露白便播种;到了当年冬季或次年春季,幼苗长到一拳头高时,再进行移栽。白术成活后,除草、施肥、防虫、摘蕾、打顶,样样都不能少,和侍弄其他农作物一样精心。
金秋时节,白术茎叶枯黄之际,便是采收的最佳时候。生产队的壮年劳力下地挖白术,老人和妇女则在野地里生起柴火,围坐在一起 —— 一边捋去白术的须根与残茎,一边聊家乡的龙门阵,偶尔还有人从火塘里 “变” 出几枚烤熟的红苕、土豆,分给众人。那满是烟火气的快乐与幸福,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脑海里。
打理干净的白术经烘烤后,会被装进竹筐用力摇晃,让烘干的白术相互碰撞打磨,最后便成了断面黄白、香气浓郁的成品。它们被送进土产收购站,走进老中医的药厨,也为生产队换回一扎扎钞票。就是从那时起,我真正认识了白术,也记住了它的模样与气息。
白术的好,藏在中医 “君臣佐使” 的配伍里。它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像位沉稳的老中医,默默调理着脾胃运化。脾虚食少的人,将它与党参、茯苓配成 “四君子汤”,喝下去胃里暖融融的,腹胀便溏便会慢慢好转;体内有湿邪的人,它又能与茯苓、桂枝搭伙,化作 “苓桂术甘汤”,悄悄祛走痰饮水肿;就连表虚自汗的人,它与黄芪、防风组成的 “玉屏风散”,也像件轻薄的铠甲,护住一身正气。最妙的是它还能安胎 —— 脾虚引起的胎动不安,药方里加些白术,便多了份稳妥,只是这份稳妥,总得在医生指导下,才见真章。
白术的神奇,远不止在煎剂中。老家有位叫王先金的中医,在当地小有名气。那年他去泸州办事,饭桌上聊起中医中药,说起老家丹桂街上一个八九岁的杨姓小孩:孩子莫名脚后跟疼,不红不肿,却没法行走,每天由父母背着上学。家人带着他去贵州某医学院、川内某大学附属医院检查,都没发现异常,各路中西医高手也束手无策,孩子的疼痛始终没减轻。
听这个病例时,我忽然想起曾读刘力红教授《思考中医》时看到的偏方 —— 白术可治此病。我把这方子告诉先金,他再转告孩子家属。家属到药店买了半斤白术,煮水给孩子泡脚,没几天,孩子竟能自己走路上学了。这简单方子背后,藏着五行相克的道理:肾主骨,骨之余水渗到脚后跟;白术属 “土”,土能克水,余水被阻,疼痛自然就消了。原来,一碗药汤的温热里,竟把千年医理,都熬进了人间烟火。
据记载,《鸡峰备急方》中记有 “髓溢病”—— 症状多为牙齿异常生长,比如牙齿变长、难以咀嚼,用白术煎汤漱口便能好转,这也是借了白术 “培土制水” 的本事。后来有人将这法子用到腰椎、颈椎的骨质增生上,热敷几回,疼痛便减了大半。比起复杂药方,白术这份实在的疗效,更让人记挂在心。
如今多年过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老家不少人选择外出务工,再也不种白术了。每次路过老中医家,看到菜园边几株白术孤零零在秋风里摇曳,我总会不自觉弯腰,抚摸那些毛茸茸的叶片,心底生出无限惆怅。这普通的白术,藏着医家的智慧、百姓的实践,也藏着我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它始终带着千年的温度,悄悄疗愈着我们在岁月里留下的伤痛。
作者介绍:初旭,原名王先军,四川泸州人。系民建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品牌促进会智库专家和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主要著作有白酒专著《中国酱酒文明史》、辞赋专著《泸州百业赋》、城市品牌专著《最泸州》、散文集《山地风流》、报告文学集《遍地英雄》,长篇纪实文学《飞夺泸定桥》等,系十三集大型纪录片《航拍赤水河》总撰稿和导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