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0日讯 在滨州市阳信县金阳街道蔡家村,一把把手工扎制的扫帚,正“扫”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依托传承40多年的老手艺,村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产品远销东三省、内蒙古、天津等多地,年产值突破700万元。
走进蔡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扎扫帚。村民们坐在小马扎上熟练地梳理竹枝、捆扎成型,院落内外堆满成捆的竹苗,一片繁忙景象。“昨晚内蒙古又打电话要800把,正在抓紧做。”村民蔡金敏一边捆扎扫帚一边说。他刚发出一车1300把的订单,新一批1000把也即将发往内蒙古。
目前,该村60多户村民从事扫帚编织,大多以家庭作坊生产。为整合资源、提升效益,村里成立扫帚加工专业合作社,推动扫帚产业走向规模化和标准化。据村党支部书记蔡同利介绍,全村一年可生产扫帚约50万把,每户年收入在5万至10万元左右。“扫帚按重量定价,三斤二两的卖13元,三斤七八两的能卖到十六七元。”
由于质量扎实、耐用性好,“蔡家扫帚”逐渐赢得市场信任,订单持续增长。村民蔡景伦表示,目前仓库中6000多把扫帚已被预订一空,“今晚就要发一车1500把扫帚去天津。”
竹苗从浙江直供,一个电话就物流到家,省去奔波之累。而一把扫帚从选料、截断、梳理到捆扎、修剪,需经历十几道工序,全部依靠手工完成。对村民来说,这门手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既能顾家,又能赚钱。”蔡金敏说:“家里有近90岁的老人,出不去,在这干活没有下雨阴天,随时能做,两个人一年能挣十万块钱。”
阳信县金阳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张丹丹说:“下一步将依托该传统优势,帮助村里打造‘蔡家扫帚’特色品牌,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闪电新闻记者 吕敏 通讯员 许志虹 韩敏 高远月 滨州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