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www.pexels.com
撰文:廖丽(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讲师)
责编:钱岳
写在前面
我们从小听过无数遍:“吃不了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可如今,读书的苦早已吃尽,硕博扎堆、学历贬值却成了常态。那些一路苦读、拼下高学历的人,就真的不苦了吗?就更幸福吗?
在一项基于中国大样本调查的最新研究中,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教育竞争优势。它关注的不是你有没有文凭,而是:你的学历在同龄人中到底排第几?研究发现,真正影响幸福感的,不是绝对的学历水平,而是你在同辈竞争场上的相对位置。
当教育从敲门砖变成站位牌,当每个人都在努力站得更高,却发现视野并没有变得更清晰,也许跳出内卷的队列,反而能收获更真实的幸福感。
![]()
▲来源:www.pexels.com
1
研究源起:周遭的经历
“你说今天面试我的HR,会不会同时看到好几个985硕士?”
那天帮师妹改简历,她看着电脑发出一声灵魂叹息。
我愣了一下,忽然想起自己找工作那年,在某互联网公司等面试时,八个候选人里有五位是硕士,剩下三个本科生默默把简历又塞回了包里。熟悉这场景吗?
每逢面试现场,总有几位“社牛”打破沉默,攀谈起彼此的学校、专业和学历,一听到“清北复交”“硕博985”,空气都开始颤抖。更可怕的是——这种学历打探已经成了职场日常。当“本科遍地走,硕士不够用”的调侃成了现实,一个问题也悄然浮现:
那些名校出身的人,真的更幸福吗?
从我自己的观察——不一定。很多博士朋友说,最幸福的是毕业那一刻,其他时候大多活在比较和被比较的痛苦里。日常碎片化的感悟遇到当时自己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双面性思考,便产生了这篇关于“相对教育与幸福感”的研究想法。
研究的核心议题是当文凭从敲门砖变成入场券时,我们真正在比较的,或许从来不是绝对学历,而是自己在同龄人中的排位(我更喜欢称教育地位,因为地位这个词仿佛更有社会学味道)。这就像去演唱会现场,大家都站起来了,你也不得不站。但站得高,并不代表你看得更清楚。
文凭,本质上是一种位置性商品( Bukodi and Goldthorpe 2016;Horowitz, 2018)。别人都有时,你再努力也只是在原地踏步。于是,学历焦虑像是永无止境的内卷马拉松。
![]()
2
尝试量化教育地位:你的学历,在你城市中排第几?
首先,我们需要建构了一个相对教育地位的量化指标:教育竞争优势(ECAS, Educati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Score)。它不看你是什么学历,而是你在当地同龄人中,学历有多稀缺。某学历的教育竞争优势的值越高,就表示该学历在当地同龄人中越稀缺。换言之,你的硕士学历在北京是“人手一杯的奶茶”,在小城镇却是“独家限定的硬通货”——学历的竞争优势,从来不在于证书本身,而在于它在特定人群里的稀缺程度。
借鉴Sørensen的空位理论、并基于 Ortiz,Rodriguez-Menés,Triventi等几位学者的测量方法,我们整理《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地区的教育竞争优势得分。2010-2022年,高等教育的教育竞争优势值持续下降(图1),这正是学历贬值的量化证据——当研究生学历从“稀有皮肤”变成“大众时装”,不仅高学历带来的收入回报会缩水,它带来的幸福感的提升也会缩水。
![]()
▲来源:本论文
3
研究发现:学历越高 ≠ 幸福越多
量化教育地位后,我们进一步使用了2010年至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验证我们的研究假设。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学历对幸福感的影响,从来不是简单的越高越好。教育竞争优势和它所赋予的教育地位会悄悄改变学历和收入的幸福密码。
我们发现,教育地位是教育年限效应的放大器。换句话说,在周围人普遍学历不高的环境里,拥有大学文凭让人更容易获得脱颖而出的满足感。
另外,教育地位也是收入效应的“减速器”。在高学历圈子中,它可能只是锦上添花,甚至因为周围人更优秀、涨薪效果不再明显,而使你的幸福感被平均,幸福感的提升在边际递减。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不是学历不重要,而是相对优势更重要。
![]()
▲来源:www.pexels.com
4
思考:学历内卷时代,我们该怎么获得幸福感?
当考研国家线连续上涨,当考公岗位出现万人岗,学历内卷的焦虑正淹没年轻人的幸福感。破解之道在于重建竞争逻辑:
也许我们可以试着:
选择稀缺赛道:避开985人群扎堆的热门行业,去冷门但缺人的领域探索价值;
构建第二曲线:用项目经验、技能证书、作品集等非学历竞争力打破头衔限制;
改变比较基准:与其把自己和清北硕博比,不如看你在目标行业里的匹配度和稀缺性。
![]()
▲来源:网络
5
思考:学历内卷时代,我们该怎么获得幸福感?
“你有什么学历?”这个问题未来或许会被替代为:“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当下的我们,更需要将学习、深造的目标从文凭崇拜中剥离,以一种“优势思维”学习知识和技能。我们追求的不是文凭本身,而是找到那个环境以获得文凭带来的相对优势。本质上也是从绝对拥有到相对稀缺的认知改变。比“我有什么文凭”更重要的是“我的各种教育经历能否形成独特优势、甚至是不可取代性?”
愿你我不再为“别人学历更高”焦虑。而是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恰当的场域里,稳稳站住脚。
参考文献
Bukodi, Erzsébet, and John H. Goldthorpe. 2016. “Educational Attainment - Relative or Absolute - as a Mediator of Intergenerational Class Mobility in Britain.”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43:5–15.
Horowitz, Jonathan. 2018. “Relative Education and the Advantage of a College Degre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3(4):771–801.
Ortiz, Luis, and Jorge Rodriguez-Menés. 2016. “The Positional Value of Education and Its Effect on General and Technical Fields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Expansion and Occupational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Spain.”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32(2):216–37.
Triventi, Moris, Nazareno Panichella, Gabriele Ballarino, Carlo Barone, and Fabrizio Bernardi. 2016. “Education as a Positional Good: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Italy.”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43:39–52.
制版编辑:杨楠
- 更多相关文章 -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