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街的蝶变,为保定古城保护写下了生动注脚。如今,青石板上的烟火气、老字号里的时光味、非遗展中的匠心魂,让这条百年老街成为展示保定文化的“活窗口”。在这份欣喜之上,更期待以西大街为起点,推动东大街、城隍庙街的改造修复,让三条街巷串联起古城的历史脉络,以文化为魂激活街区新活力。
东大街曾是保定商业与衙署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713米的街巷间,不仅有经营日常百货的商号、承载生活记忆的手工作坊,更有1914年建成的保定最早商业性戏院,见证过市井繁华;清代通判署、河盐捕局等衙署旧址,以及李鸿章公馆、曾国藩祠堂的历史印记,让这里成为触摸古城行政文化的“活化石”。若能在改造中还原这些历史场景,恢复三晋会馆、湖广会馆等“八大会馆”的文化风貌——让三晋会馆重现公共集会的热闹场景,让湖广会馆围绕曾国藩文化打造特色IP,便能让东大街与西大街形成“东西呼应”的商业文化长廊,拓展古城文旅空间的同时,避免千街一面的商业化困境。
城隍庙街则承载着保定千年的信仰与民俗记忆。自北宋初期随城址移建至今,城隍庙屡经兴衰,现存1923年曹锟重修的正殿,仍是保定都城隍文化的重要遗存。当前,城隍庙修缮已纳入古城更新规划,若能加速推进,并以此为核心打造文化地标,必将为街区注入独特魅力。可依托城隍庙的历史底蕴,建设“保定饮食博物馆”,通过食材溯源全息展厅、传统美食制作体验等场景,让保定饮食文化与庙宇文化深度融合;同时引入非遗手作、民俗展演等项目,让游客在游览中亲手触摸传统文化,感受“城隍庙街”的烟火与诗意。
街巷改造,不止于建筑修复,更在于文化传承。在东大街与城隍庙街的更新中,需始终以“非物质文化、传统文化、保定乡土文化”为根脉:步行道选用本土青石板,沿街种植国槐、海棠等乡土树种,让景观与古城气质相融;统一店招匾额的明清风格,移除与古建冲突的现代设施,恢复棋盘式路网肌理,让每一处细节都传递出古城的历史韵味。唯有如此,才能让改造后的街巷不仅有“古貌”,更有“古魂”,真正展现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勇敢的精神底色,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西大街的“重生”,到东大街与城隍庙街的“焕新”,保定古城的更新之路,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一次对文化的传承。期待三条街巷串联起古城的过去与现在,让游客在漫步中读懂保定故事,让古城在文化赋能下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一座“可触摸、可体验、可回味”的历史文化名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