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沉香红
陕西,这片黄土地与秦岭交错的古老沃野,滋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关中平原肥沃广袤,陕南丘陵层峦叠嶂,陕北黄土高原厚重辽阔。风,带着黄土的麦香;水,流淌着千年的历史。在这里,面食不仅是每日餐桌的主角,更承载着岁月与乡愁。
晨光透过灰白的墙面洒下斑驳光影,在青石板上绘出古老的韵律。光影中,一位身着灰蓝棉布衫的中年妇人,双手紧握案板两端,来回擀抻面团。面粉如晨雾般弥散,飘浮在空气中;面条在她指尖翻腾、拉伸,筋道而富有韧性,如山涧潺潺。她抬眼笑道:“咱陕西人做面,一定要手勤,面香才会出来。”
面食,是陕西人生活的底色。清晨的油泼面、午后的臊子面、夜晚的烙饼与蒸面窝头,每一道都承载着时间的记忆,裹挟着黄土地的麦香与家庭的温暖。它不仅是果腹的食物,更是乡情、仪式感与生活智慧的交融。
妇人边说边将揉好的面团分成小剂子,擀成厚薄均匀的面片。陕西的面食文化,有千年历史。唐代长安街头,面铺林立,刀削面、油泼面为百姓日常;宋代文人笔记中记载的臊子面、臊子饸饹,明清诗文亦常提及“一碗热面慰人心”。从西安的长安刀削面,到宝鸡的臊子面,再到咸阳的油泼面,每一碗面都融汇了关中平原的肥沃与黄土高原的厚重,也承载着文人墨客的雅趣:苏轼在《东坡志林》中称赞“面之滋味,暖而足以慰寂寥”,袁枚亦有“黄土香面,胜过百味珍馐”的描写。
妇人将擀好的面条铺在案板上,撒上一层干面粉,再娴熟地抖入沸水。水花腾起白色蒸汽,整个厨房弥漫着面香与麦香交织的气息。随后,她将煮好的面条置入深碗,淋上自家炒制的辣子油,撒上葱花、芝麻与蒜末。红色、绿色、金黄交错其间,热气腾腾的面条仿佛会呼吸。妇人微笑道:“咱陕西人的面,不只是吃,更要闻香、观色,让心情也开了花。”
面食的讲究在每一处细节中显现。油泼面要趁热浇油,油温恰到好处,使辣椒香气四溢而不焦糊;臊子面中每粒肉丁需大小一致,慢火煸炒,使香味均匀渗透;刀削面刀法要快而稳,厚薄均匀,入口筋道、嚼劲十足。每一道工序,都是对时间与耐心的尊重,也是家族生活智慧的传承。
品尝时,油泼面红亮透彻,辣而不燥;臊子面鲜香扑鼻,肉香浓郁却不腻;烙饼外脆里软,蘸上自制豆腐乳,咸香交融;蒸面窝头松软,带着淡淡麦香,轻轻撕开,香气扑鼻。色彩层次分明,口感纵深,每一口都似关中平原的丰腴、秦岭的幽深、陕北黄土的厚重,缓缓流入心底。
陕西人的面食,不仅是味觉的存在,更是文化的积淀。它在平凡日子里生发,在节日里凝练。春节的长寿面寓意平安健康,清明的臊子面承载思念与团聚,中秋的烙饼与蒸面窝头则带着甜蜜与欢愉。揉面、擀面、煮面,每一道程序都是家族智慧的延续,也是历史、土地与人心的交融。
看着眼前一碗碗热腾腾的面食,我这个离乡多年的游子,心中涌起久违的感动。陕西人的面食情怀,就在袅袅升腾的烟火里延续;在热气弥漫的碗口、翻滚的面条和浓郁麦香中,人与土地、人与时间、人与家乡的联系被一点一点拉长、加深。人生若只如初见,面香便是那不灭的温暖,使心底柔软,也让生活显得格外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