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科经荟聚——2025年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蔡甸行暨武汉市优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活动”在蔡甸区举行。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会企协作、学术交流、科技服务工作站建设三大核心板块,引导学会资源下沉,推动优质水稻单产提升与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来自涉农机关、科协系统、企事业单位、农学会以及种粮大户等的百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谋武汉现代稻米产业发展新路径。
会企协同,建设科技服务新平台
活动现场,武汉农学会与武汉弘耕种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科技服务工作站合作协议。武汉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雷萍,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一级调研员徐建华为工作站揭牌。该工作站将依托学会专家资源,围绕水稻品种选育、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为企业提供常态化、精准化的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同时,武汉农学会现场为派驻工作站的专家颁发了聘书,进一步夯实了科技服务的人才支撑。
“科技服务工作站是学会服务产业、服务企业的创新载体。”武汉农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会企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模式,我们力争将工作站打造成为集技术研发、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学术引领,共谋优质稻发展新路径
活动特邀湖北省农科院院长、首席科学家游艾青研究员作《长粒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培育与江汉大米品牌打造》专题报告。游艾青深入剖析了当前湖北水稻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系统介绍了长粒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培育的前沿技术在优质稻品种创制中的应用前景,为区域稻米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科学指引。
武汉大学教授、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武汉农学会常务理事胡骏,则以《红莲型杂交水稻育性调控机制研究与应用》为题,分享了红莲型杂交稻在抗逆性、米质提升及机械化种植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稻米品质中的重要作用。两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引发与会代表热烈反响,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科经荟聚,打造创新驱动新方式
“科经荟聚”系列活动是市科协打造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平台。活动通过会企协作,推动学会科技资源要素下沉,将广泛的市区科学协会资源和力量,融入看禾选种现场,是一场科技与经济荟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创新,也是发动各方力量参与种业振兴、支点建设的总动员。
据悉55个来自武汉的水稻新品种集中亮相,同台竞技。评选出“十大田间表现优秀金奖品种”。获奖品种将作为区域重点推广对象,为农民选种和企业育种提供权威参考。市农业农村局一级调研员徐建华指出:“本次活动是科经荟聚的生动实践,通过会企协作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通过学术交流激活创新‘源头活水’,通过科技服务站建设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未来要持续深化这种‘三位一体’模式,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在江汉平原的沃野上落地生根。”
本次“科经荟聚”活动集会企协作、学术交流、品种评比、平台共建于一体,充分体现了武汉农学会在推动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深化会企合作、强化科技供给,推动学会科技资源要素下沉,促进前沿科技发展和交叉融合创新,为武汉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强市注入了强劲动能。
武汉农学会秘书长、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负责人朱伯华表示,未来学会将持续推进科技服务工作站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效能,让更多科技成果在广袤田野上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本次活动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农学会、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蔡甸区科协等单位举办,湖北省农科院院长游艾青,湖北省种子管理局二级调研员董新国,武汉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雷萍,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一级调研员徐建华,蔡甸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郭彩霞,武汉市农科院党委委员、总农艺师钱运国,武汉市科协学会国际部部长彭竹春、蔡甸区科协主席李曙光等有关领导出席了活动。
来源:武汉农学会 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
通讯员:李桂冬 朱伯华
编辑:陈丽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