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15”减盐周,寓意“就要5克”的减盐理念。《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而我国居民的平均摄入量却远高于此。
![]()
长期摄入过量钠盐,是导致多种慢性病的元凶,如高血压、肾脏疾病、骨质疏松、胃肠道疾病甚至胃癌
![]()
1️⃣调味成本低,口感提升快
2️⃣重口味成瘾,复购率提升
3️⃣工艺需求,延长保质期
4️⃣浓芡厚汁,锁住盐分
![]()
隐形盐不仅仅来自食用盐(氯化钠),还隐藏在各种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中:
酱料大户:酱油、蚝油、豆瓣酱、黄豆酱、豉汁、番茄酱、沙拉酱等,都是含钠量极高的“大户”。
鲜味刺客:味精(谷氨酸钠)、鸡精(本身含大量盐)、浓汤宝、高汤粉等提鲜神器,都富含钠。
腌制加工品:腊肠、火腿、培根、午餐肉、咸鱼、酸菜、泡菜等预制食材,在加工过程中就已注入大量盐分。
隐形添加剂:很多食品添加剂如碳酸氢钠(小苏打,用于膨松面点)、苯甲酸钠(防腐剂)、柠檬酸钠(稳定剂)等都含有钠。
建议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仔细阅读营养成分表,营养成分表上的钠(Na)就表示含盐量的高低,尽量选择钠盐含量低的食品。一般而言,钠超过30%NRV(营养素参考值)的食品需要注意少购少吃。
下面列出了一些常见的高盐食品中,每100克该食品的钠含量:
![]()
![]()
图片来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
![]()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外卖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选择。
然而,在享受便捷与美味的同时,一个隐藏的健康杀手正悄然潜入我们的餐桌——它就是“隐形盐”。
那么如何减少外卖对人体的伤害呢?
学会看菜单:尽量避开“红烧”、“酱爆”、“卤煮”、“干锅”、“腌渍”、“麻辣”等明显重口味的菜品,多选择“清蒸”、“白灼”、“凉拌(少酱)”、“清炒”、“汤类(清淡)”等做法。
下单时备注:养成下单时备注“少盐”、“清淡”、“酱料分装”的习惯。
主动“加工”:对于过咸的菜,在水里涮一涮,能有效去除表面多余的盐分和油脂。搭配新鲜的蔬菜水果一同食用,其中的钾元素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钠。
自我警惕:警惕麻辣香锅、炸鸡、拉面、螺蛳粉、酸辣粉、盖浇饭、披萨、烧烤等,都是公认的“高盐值”爆表选手,应控制点餐频率。
![]()
♦ 循序渐进,培养清淡口味
有人听到减少用盐量,会说饭菜不好吃怎么办?其实,人的味觉是逐渐养成的,我们的口味偏好也是可以逐步培养的,在生活中,要注重培养饮食口味清淡,并长期坚持。
而且,少放5%~10%的盐并不会影响菜肴的口味。可以在掌握日常每天的食盐个人用量基础上,设置合理的减盐目标,循序渐进,逐渐降低摄入量,最终达到每天“盐不过5”的目标。
♦ 量化用盐,优化烹饪技巧
量化用盐才能明确自己的食盐摄入情况,量化工具可选择限盐勺。根据盐勺的规格(一般是2克)掌握每天烹饪时加入的食盐量,注意是一平勺,不能冒尖。
![]()
尽量购买新鲜的食材,多用蒸、烤、煮等烹调方式。用醋、柠檬汁、香料、葱、姜等调味,尽量少放盐,出锅时再放盐,会减少盐的用量但口感一样哦~
![]()
♦ 减盐食品,不可敞开吃
随着对盐与健康关系的日渐重视,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标有“低盐”、“减盐”标签的食品,如减盐酱油、减盐榨菜、减盐耗油等。
那么,这些食品可以放心敞开吃吗?答案是不可以!

因为减盐食品并不等于钠含量低,减盐减的是相对百分比,简单来说,减盐食品不一定是低钠食品,不能盲目选择,还得依靠阅读营养成分表,根据其钠含量来判断是否为高盐食品。
警惕盐“多”必失
生活中应“盐”于律己
全民控盐,从你我做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