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人民解放军搞军衔制的时候,有个说法在部队里传得挺广,叫“红军不下校,八路不上将”。简单说,就是土地革命战争那会儿参加红军的,军衔至少得从少校起步,不会掉到校级以下;抗日战争时期加入八路军、新四军或其他抗日队伍的,军衔顶多到校级,不会升到将军。听起来挺绝对的,但实际情况呢?这只是个政策导向,不是铁板钉钉的规定,总有例外存在。
1955年授衔前,总政治部干部部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调研、初评、统计和归档。资料上报军委后,又征求各方面意见。在这个过程中,这个说法就冒出来了,可能是基于大部分人的情况总结出来的。土地革命战争期参加红军的,那些老同志资历深,经历过长征啥的,绝大部分都授了校官以上,但确实有极少数没到少校。抗日时期参军的,多数授了校级军衔,上校和大校少见,大部分是少校中校,将军就更少了。但统计显示,800多名少将里,有少数抗日初期参军的“三八式”干部破了这个界限。
啥叫“三八式”干部?一般指1937年七七事变后到1938年底加入八路军、新四军或其他抗日武装的人员。他们是抗日战争刚爆发时投身革命的军人。到1952年时,这些人多是师级或以下,团营级居多,军级很少。所以按常规,1955年授衔时,他们进将军行列的机会小。但实际有少数人评上了少将,这就成了例外。
据资料,1955年授少将的总共798人或800人左右,不同来源有点小差异,但抗日时期参军的例外有25位准军级“三八式”少将。他们分两类:一类是抗战爆发后入党和入伍的,有10人;另一类是抗战前入党但抗战后入伍的,有15人。为什么是准军级?因为授少将的标准是正师级以上,再看个人资历、入党时间和战争经历。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比例高些。这些人能破例,主要靠突出战功和积累。
总数25人,虽然比例小,但证明了政策不是死板的。为什么有这些例外?授衔时,军委考虑的不只是入伍时间,还看整体贡献。比如,高存信出生于1914年,早年读中学,1933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十期炮兵科,1936年毕业后在国民党军队干观察排长。1937年调南京中央军校训练班,七七事变后,他1938年1月去延安,加入抗日军政大学,当军事教员,9月入党。后来调晋察冀军区炮兵团长,解放战争升华北军区炮兵司令员,1950年入朝任志愿军炮兵司令部领导。他的战功包括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炮兵指挥,抗美援朝时组织火力反击。到1952年,他是正军职,这让他在1955年评上少将。
再比如,王兰麟,1937年8月参加决死队,很快就入党。他在抗日时期活跃在山西,解放战争中参与多场战役,积累到师级以上。类似地,刘秉彦和赵承金都是冀中人民军出身,早早投身抗日,经历过反扫荡和游击战,战绩突出。于权伸、王文介这些抗战前入党的,资历更老,虽然入伍晚,但早期革命活动算数。
授衔过程挺复杂的。1955年上半年,总政治部干部部调研,收集档案,上报军委。军委开会讨论名单,9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决议,9月到12月分批授衔。北京中山堂等地方举行仪式,总共授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5人,中将175人,少将798人或800人。少将名单最初上报801人,国务院审议减了3人,其中一人升中将,一人转地方,一人待定。
这个说法“红军不下校,八路不上将”反映了授衔的总体倾向,因为红军老干部多是骨干,抗日干部相对年轻。但例外说明,政策导向是灵活的,战功和职位是关键。那些“三八式”少将,大多在1952年已是准军级以上,参加过抗日、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综合考察后破格。
拿孙端夫来说,他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1937年12月入党。抗日时期在晋察冀区活动,解放战争中升职快,到授衔时够格。刘春、马卫华这些,也靠实打实的贡献。傅继泽1938年3月入伍,4月入党,经历类似。管松涛有点特殊,早1931年入党,1940年入伍,但1938年重新入党,算“三八式”。
第二类里,王兴纲1928年入党,1941年参加新四军,入伍虽晚,但早期党龄长。张崇文1926年入党,1938年2月入新四军,资历深厚。高体乾1932年6月入党,1937年10月入伍。这些人早期可能是地下工作或学生运动,抗战爆发后正式入伍。
为什么政策有导向?因为授衔要平衡各方面,红军时期是基础,抗日时期是扩大。但例外让系统更公平,避免一刀切。历史资料显示,授衔后,这些少将继续工作,比如高存信1955年后任军事学院炮兵系主任,1959年调炮兵学院副院长,1960年升院长,1970年代参与部队建设,1980年后任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12月17日逝世,享年82岁。
其他如王兰麟,继续在军中任职,到晚年退休。刘秉彦、赵承金这些,多数在后续岗位上发挥作用,直至离世。他们的存在,证明了凡事总有例外,政策导向不是绝对的。
这个说法流传广,但事实证明,它只是导向,例外不少。这些“三八式”少将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灵活性。聊到这儿,你觉得呢?政策总得留点空间给有功的人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