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之时,整齐的方阵踏响大地,先进的装备列阵前行,扎根茶文化领域四十余载的研究者罗大友,目睹此景心中满是震撼与共鸣。我们采访这位茶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他讲到:“这盛大场面所蕴含的坚守与力量,承载着中华民族历经岁月沉淀的精神内核。我作为长期钻研茶文化的学者,从阅兵彰显的国家实力中,也看到了与茶文化承载的东方智慧相通的特质。”
罗大友自小在阆中古城的茶香中成长,后来以哲学视角钻研茶史,理清了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的千年脉络,深刻认识到这片树叶早已超越饮品的属性,成为承载东方智慧的载体。
访谈话初心:与茶结缘,是入心入魂的坚守
在9月10日,教师节这样的重要日子,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隆重播出了电视访谈节目《千年茶韵 香沁古今》,央视著名主持人李雨霏与罗大友老师的访谈中,罗大友坦言,茶文化于他是“入心入魂入境”的存在。这份情感源于儿时阆中古城的烟火气——邻里间飘出的茶香,长辈递来的热茶,让“茶”成为他生命里最早的文化印记。
“后来当兵、考入大学哲学系,哲学的思辨让我跳出‘喝茶’本身,去琢磨为什么老百姓离不开茶。”他在访谈中提到,钻研茶史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脉络逐渐清晰,而茶在历史中既是“文人以茶会友、留下诗句”的精神寄托,也是“百姓以茶待客、传递温情”的生活纽带,这让他确定:“茶是连接传统与生活的纽带,承载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温厚情致。”
践传承之行:以务实之举,让中国茶走向世界
谈及茶文化传承的使命,罗大友在感言中直言,过去中国茶“吃了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亏,没能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而身为国家级中国茶文化首席非遗传承人·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同时身兼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终身评委兼中国区主席团主席,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把优质民族茶品牌推向国际,在全球舞台为中国茶‘发声’”。
在与李雨霏的访谈中,他也分享了具体实践:曾成功推荐天子绿茶、天子红茶及月光红茶等多款名茶斩获国际大奖,“就是想让世界看到中国茶的品质,让中国优质茶走出国门、畅响世界”。此外,他还深耕茶的健康价值,在访谈中细致科普“茶含有148种营养素”,并结合生活场景给出实用建议:“绿茶性寒,女性经期、肠胃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喝;青茶类咖啡因含量适中,最适合下午品饮、而熟茶、红茶、老茶类暖性茶则适合任何人群在任何时段品饮”,他力求让茶文化融入现代人的健康生活。
怀“茶和天下”:以茶为媒,传中国之“和”
“‘茶和天下’从来不是空话。”罗大友在感言中强调,未来会继续以茶为媒,“让这片东方树叶承载的文化与价值,和阅兵彰显的大国底气相呼应,让世界更懂中国。”
这一理念在访谈中也得到印证。他提到,中国茶文化研究院始终践行四大任务:“为政府提供茶文化咨询、为企业搭建营销平台、向世界阐述中华国饮的博大精深、为人类提供茶文化精品”。而他自己,也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赴泰国、蒙古国、俄罗斯、法国、马耳他、马来西亚等国家参与文化交流,在海外舞台上讲述中国茶的故事。同时他还经常在清华大学向海外华侨领袖培训班学员们和国外来宾们讲述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希望通过茶,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和’的理念,就像阅兵传递的和平担当,茶也能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之间和谐相处的纽带。”
四十余载深耕茶事,罗大友以感言中的家国共鸣为初心,以访谈中提及的务实举措为支撑,在传承茶文化的道路上,既守住了千年文化的根脉,也以茶为桥,让中国的声音与温度,借着一缕茶香,传向更远的地方。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编 辑:卢 莹 编 审:余 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