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安全性早有定论
在当今社会,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从农业到医药,诸多领域都有它的身影。但不少人对其安全性存疑,一些不实言论也在网络流传。不过,大量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转基因安全性早有定论,是经得起推敲的。参考头条作者怀集探的置顶文章观点,以下有18条理由支撑这一结论。
科学研究充分,无安全证据
自转基因技术诞生,全球开展了至少有10万多篇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SCI论文研究,投入数以千亿计的研究经费 。然而,至今没有一篇获得学术界普遍认可、发表在权威学术刊物上的文章,能证明转基因存在安全问题。这意味着,经过大量研究,并未发现转基因不安全的确凿科学证据。比如,欧盟对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研究长达25年,有500个独立研究组参与130个课题,耗费3亿欧元,最终得出转基因育种与传统作物育种一样安全的结论。
权威机构背书,达成安全共识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食品安全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科学院等众多权威机构,都对转基因安全性发表声明,均认为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2016年,全球1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支持转基因技术,其中不乏生物学领域的泰斗,这足以显示主流科学界对转基因安全性的共识。
安全评价严格,上市审核严谨
转基因产品上市前,都要经过严格全面的食用安全评价和环境安全评价。以中国为例,转基因安全评价由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成员来自农业、科技、卫生健康等多领域权威专家。评价参考国际通行做法,按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分不同阶段进行。若在任何阶段发现影响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问题,都会立即终止研发试验,不会进入产业化环节。像我国2009年颁发的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就经过了长达11年的严格评价。
分子机制清晰,消化原理相同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与普通食品所含基因一样,进入人体后都会被消化吸收。人类食用含各种基因的天然食品已有上万年历史,基因被消化成小分子物质,不会改变人的遗传特性。例如抗虫转基因作物中的“抗虫蛋白”,只能与特定害虫肠道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害虫肠道穿孔死亡。而人类、畜禽和其他科目昆虫胃肠细胞没有这种“特异性受体” ,转基因食品进入人体后跟其他食物一样正常消化。
长期实践检验,未现安全事故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已超500亿亩,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口食用转基因产品,没有发生过1例经过科学证实的安全性问题。多年的实践应用表明,已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在实际食用和使用过程中,并未出现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情况。
动物实验充分,结果证明安全
国内外用模式动物小鼠、猪、肉鸡、猴子等开展了大量转基因产品的多代喂养试验,我国有关医学研究机构还对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猴开展长期喂养试验,均证明对后代没有影响。采用模式动物进行食品安全性检验是国际通用做法,这些充分的动物实验结果为转基因产品安全性提供有力支撑。
实质等同原则,安全标准一致
国际上采用实质等同性原则评估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即如果转基因食品与传统对应食品在主要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毒性物质及过敏性等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就认为它们在安全性上等同。按照这一科学原则,众多通过评估的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安全性相当。
历史悠久成熟,科研考虑周全
转基因技术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71年美国生物学家伯格就做了第一例基因工程实验,1974年美国科学院就成立委员会规范基因工程程序。发展至今,科学家对转基因从科学基础到实验原理、过程、效果都已了解明晰,公众担忧的问题科学家早已验证,想不到的问题也已考虑到。
技术广泛应用,各领域显优势
转基因技术不仅用于食品领域,在医药、工业等领域也广泛应用。比如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胰岛素、疫苗等药品,在工业上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生物塑料等。在这些领域长期应用且效果良好,也侧面反映出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谣言多次澄清,均无事实依据
针对转基因食品致癌、导致不孕不育、影响后代等谣言,有关部门和专家多次用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数据予以澄清。像“转基因食品致癌”源于2012年法国人塞拉利尼的论文,后法国及欧盟食品安全局长达6年研究,耗资超1亿元人民币,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无负面效应、无慢性毒性和致癌性,该论文最终被撤回 。“转基因食品导致广西男性大学生精子活力下降”,实际原报告中提出是环境污染、不健康生活习惯等导致,并无转基因相关内容。
贸易广泛流通,国际认可安全
转基因产品在国际上广泛贸易流通,众多国家和地区进口和使用转基因产品。若转基因产品存在安全问题,不会被如此多国家接受并用于贸易。这表明在国际贸易层面,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得到国际认可。
专业群体支持,隔行质疑无效
与转基因安全性最密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领域的科学家对其安全性有共识。虽然有隔行学者质疑,但隔行如隔山,他们的质疑缺乏专业依据,不能影响转基因安全性的科学定论。
食品成分分析,关键指标无异
对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成分分析表明,二者在主要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等关键指标上无显著差异。例如转基因大豆和传统大豆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含量基本相同,说明转基因食品在营养和安全方面与传统食品相当。
环境影响可控,生态风险极小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影响可控,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作物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风险。例如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合理使用能减少杂草危害,降低除草剂使用量;抗虫转基因作物减少害虫侵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标识与安全无关,保障知情选择
我国对转基因产品实行按目录定性强制标识制度,标识主要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与产品安全性无关。通过批准上市流通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消费者可根据自身意愿选择。
产业持续发展,未因安全受阻
全球转基因产业持续发展,种植面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研发和生产。若转基因产品存在安全问题,产业发展必然受阻,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也说明转基因安全性可靠。
科普不断推进,科学认知提升
随着科普工作推进,越来越多人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和产品安全性。众多科普文章、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转基因知识,使公众不再盲目恐慌,逐渐接受转基因技术和产品。
新技术促发展,安全更有保障
新的生物技术和检测手段不断发展,能更精准评估转基因产品安全性。比如基因编辑技术使转基因操作更精确,检测技术能更灵敏检测转基因成分和潜在风险,为转基因安全性提供更有力保障。
转基因安全性早有定论,是基于科学研究、实践检验、权威认证等多方面的坚实结论。我们应尊重科学,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让其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发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