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财经学院讯飞人工智能学院“讯小青”社会实践团走进巴南区木洞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与数字传播的专业优势,将前沿技术融入非遗保护与乡村文化服务中,实现从课堂学习到社会服务的价值跃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街头随机采访。重庆财经学院供图
木洞镇历史悠久,曾是川黔驿道重镇,素有“川东四大名镇”之誉。这里不仅是民主革命先驱杨沧白、新中国首位驻外女大使丁雪松的故乡,更孕育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木洞山歌。
实践团先后走访杨沧白故居、丁雪松故居及木洞水驿博物馆,深入感受古镇人文底蕴。在山歌广场,队员们开展非遗传承现状调研,梳理木洞山歌的流变脉络与当代传播困境。
活动中,一位年逾五旬正欲跳“坝坝舞”的阿姨走入实践团成员的视野。她虽未经过系统学习,却在日常浸润中熟唱多首山歌片段。她即兴清唱《什么红来红满天》,悠扬旋律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非遗艺术的生命力与民间存续的真实状态。
随后,实践团前往木洞镇第三社区,与当地山歌队开展座谈。大学生们提出以“互联网+非遗”创新传播路径:借助短视频平台开展山歌数字化推广、利用智能技术进行乐谱与唱腔建档、开发线上教学课程以吸引青年群体关注,并通过多媒体内容讲述木洞山歌源流,扩大文化辐射力。(晏红霞、江蕊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