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4年,上海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终于迎来新动作。
9月19日,上海《关于优化调整本市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有关政策的通知》正式发布。
可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这场期待已久的“调整”,更像一次精准的“补丁修复”——
没动根本框架,只给特定人群开了“小口子”。
01
先看新政的核心内容,本质是一场“定向免税”。
对比2011年版“一刀切”的普征规则,2025年新政明确了两类新增免税群体:
持居住证的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以及持居住证满3年的购房者。
对这两类人,政策给出了实打实的优惠:
购买首套房可完全免征房产税;即便买二套房,只要家庭人均面积不超过60平方米,新购住房也能豁免。
而原政策中,二套房需与家庭已有住房合并计算面积,超标的部分就得缴税。
更贴心的是,居住证满3年的购房者,还能申请退还此前已缴纳的税款。
看起来是“松绑”,但细究便知局限——
这些优惠与普通非沪籍购房者基本无关。
不是高层次人才、没缴满3年社保居住证,即便在上海打拼多年,买房仍要按老规矩缴纳房产税。
在言叔看来,这种“看人下菜碟”的调整,与其说是“优化房产税”,不如说是“用房产税当人才吸引筹码”。
02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次新政与此前的825楼市新政,形成了一种明显的“矛盾感”。
825新政的核心诉求很明确:
鼓励外地人在外环外购买多套房,以此拉动楼市成交。
可房产税新政却迟迟不敢松绑“多套房征税”的底线——
既想靠政策钩子吸引购房者入场,又怕彻底取消多套房房产税导致调控失序;
既想激活市场,又怕税收收入受影响。
这种“又想要又想要”的纠结,恰恰暴露了上海当前楼市调控的尴尬处境。
回溯上海房产税试点的14年历程,这场“补丁”更像是对过往问题的“回避”,而非“解决”。
多年来,上海房产税始终绕不开三大质疑,新政出台后,这些质疑依旧存在。
第一是税收规模“撑不起场面”。
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房产税征收额为198.75亿元,占当年地方税收比重不足5%。
作为试点多年的税种,它始终没能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撑,与“房产税替代土地财政”的初始设想相去甚远。
第二是抑制房价的效果“近乎失效”。
2011年试点启动时,“平抑房价”是重要目标之一,但2012年后,上海房价并未因房产税而停下上涨脚步,尤其是核心区域房价,多年来仍保持稳中有升。
房产税对房价的“降温作用”,早已被市场证明“力不从心”。
第三是税负“转嫁”让普通人买单。
在租赁市场,多数房东会将房产税成本直接加到房租里,最终由租客承担。
本应调节住房资源的税种,反倒成了租房者的额外负担,与“保障民生”的初衷背道而驰。
03
更关键的是,从新政与825新政的衔接来看,上海对二手房市场的态度相当“冷淡”。
825新政侧重刺激新房和外环外多套房成交,房产税新政则只给特定人群开绿灯,对二手房交易中最受关注的“税费压力”问题只字未提。
这种政策导向很明确:
当下更想拉特定群体买新房、去库存,而非真心实意地激活二手房流通。
14年试点,上海房产税从“一刀切普征”走到“定向人才免税”,早已偏离了“住房调控工具”的初始定位,更像一个不断被修改的“人才吸引附属品”。
它没解决税收规模、房价调控、税负转嫁的核心问题,只是在原有框架上贴了一块“精准挠痒”的补丁。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这场新政更像一场“与己无关的热闹”。
对于上海楼市来说,这块补丁或许能带来短期的“人才购房热”,但要真正解决楼市的深层矛盾,恐怕还需要更彻底的改革,而非一次次“隔靴搔痒”的调整。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评论员,坚信 “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关注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