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印度,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除了有恒河,以及各色“美食”外,还能想起来的就是印度的营商环境。
正所谓“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不少的企业都在印度被坑,其中自然也有我们的国产企业。
而这带来的结果,也是印度的营商环境出现了极大的麻烦。可偏偏还是有企业不长记性,想要对印度进行投资,而当地官员的行为也让我们十分熟悉。
![]()
在德里郊区,农民哈尔帕尔・达加尔过去几十年来一直被天气牵着鼻子走,暴雨、干旱、极端高温,随便来一个,一年的收成就没了。
但五年前,一家太阳能公司改变了他的命运。这家公司在他的部分田地上方架设太阳能板,板子架得高高的,下面还能正常耕种。
达加尔每年能拿到固定租金,公司靠发电赚钱。
一开始,达加尔和周围农民都怀疑,怕这是骗局,可现在,他的收入翻了三倍,再也不用为天气和收成发愁了。
除了固定租金,他每月还有维护操作报酬,地里种的姜黄等作物收益也归自己,这日子一下子稳当多了。
这种在农田上架设太阳能板,农电一起搞的模式,就叫农光互补。印度特别适合搞这个,一半多人口靠农业吃饭,可农业收入全看季风的脸色。
要是有太阳能企业给稳定租金,农民的日子可就好过多了。
不过,现实没那么美好。印度太阳能产业联合会统计,全国真正运行的项目也就 40 个左右。为啥推广不起来呢?首先是作物选择的问题。
![]()
太阳能板一装,光照少了 15% 到 30%,小麦、水稻、大豆这些主粮作物就长不好了。
但像绿叶蔬菜、姜黄、生姜还有部分花卉这些高价值又耐阴的作物,在太阳能板下反而长得不错。
其次是成本问题。为了让农作物在板下生长,太阳能板得架到 3.5 米以上,这安装成本比普通光伏电站高出 20% 到 30%,小农户根本负担不起。
太阳能企业盼着政府给补贴降低门槛,他们觉得农光互补好处可多了,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减少灌溉需求,保护作物免受高温伤害,对那些靠雨水灌溉的脆弱地区来说,简直太重要了。
一些企业也在想办法,探索不同合作模式,农民可以选择继续务农拿工资,也能把耕作权交给公司。
他们还开发出模拟软件,能预测不同作物在光伏条件下的产量。
可政府还是很谨慎,官员们觉得长期合同是个大障碍,条款必须清楚,得保障双方利益,不然合同没法执行。
他们还提醒,要是农民租金要得太高,或者开发商成本过高,这模式就玩不下去了。印度现在还处在小规模试点阶段。
但业内人士觉得,只要保障农民利益,选对作物,建立公平清晰的合同机制,印度后来居上不是没可能。
![]()
在古吉拉特邦,农民阿南德・贾因 2024 年拿到一块没电力供应的土地,他投了约 227 万美元,建了个覆盖 14 英亩土地的光伏农场,装机容量 4.5 兆瓦。
他在板下试着种东西,草莓和西红柿长得还行,花椰菜就不行。
他也说,现在这模式对小农户不现实,得政府和私营企业紧密合作,农光互补才能成熟起来。
还有些新探索,比如 yashika 能源系统公司和德国 next2sun 公司、印度 wattkraft 公司合作,在印度推出 next2sun 的垂直太阳能技术。
垂直安装太阳能组件,土地能同时用来耕种和发电。
他们准备在印度各地搞试点项目,规模从 100kwp 到 500kwp 不等。
有研究表明,芝麻菜、甜菜、白菜等很多传统作物都能在这种垂直光伏系统下种植。
印度科研人员也做过研究,发现农业光伏系统功率输出比屋顶光伏系统高出 12.7%,能效高出 4.4%,LCOE 为 $0.039/kWh,投资回收期为 6 年,比传统光伏系统更有优势,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也更长,可靠性高。
印度的农光互补模式,虽然现在困难不少,但潜力巨大。
要是能把这些难题一一解决,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推动清洁能源发展,那印度在这条路上,说不定真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
其实印度国内变成现如今的局面,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地官员伤到了投资者的心,从而连累了印度的民众。
而在此前,他们进行的操作也和现在的操作有些类似。不过究竟此次的投资会如何,我们还是要静静的等待结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