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为什么会打了三年之久?“懂王”曾言,没有他们,乌早就被普京拿下了,这点倒的确没说错,靠着北约和美源源不断的资助,乌才能撑到今天,否则早就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被俄攻下了,但大家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既然乌是靠着别国的援助,那只要能掐断援助的渠道,不就能永绝后患了?
这一点,有人说俄打了三年仗才醒悟过来,的确,从俄的表现和进攻侧重来看,过去的他们注重于正面战场,喜欢一点点蚕食乌的防线,等到突破后再一举占领,乌东的几个州都是这么拿下的,而如今的俄就换了打法,喜欢先进攻乌的铁路运输线,如据《国际在线》转央视的报道,18日,又一批新的军事援助抵达乌克兰,但报道里没有提的是,这批物资、军备相比出发前其实已经少了一大半。
不是说存在贪污问题,而是俄的火力太猛了,乌高级官员曾表示——自这批货物装车后,俄就长期动用无人机进行无间断袭击,路上就折损了不少,形成的战力大打折扣,你看,俄现在是不是学聪明了?知道断人“粮草”,彻底打碎乌挣扎的可能性。
事实上,今年年初的泽连斯基还不是今天这番态度,那时候的他还很嚣张呢,对战争的未来也充满自信,虽说美俄和解的确给了他一记措手不及,但在后续的各大会议上,他的腰杆挺得很直,甚至觉得这场仗还有很大的机会打下去,包括与美谈条件的时候,他也表示——土地问题不容谈,乌不可能放弃被俄占领的4大州,同时,他还要求俄给予巨额战争赔款。
但如今,他的这些小心思俨然都熄灭得差不多了,与美俄谈判的时候也是不附带任何条件,仅仅表示不愿接受在莫斯科此地谈判,同时,他还对外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如今的乌,没有底线存在了,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能谈,俄给的条件不错,那些土地你们就拿去吧!
为何前后态度这么大的转变?一个解释就是俄的战术变了,靠着炸铁路,逼停列车,乌的前线补给已经全然跟不上了,哪怕欧洲援助的再多,可送不到前线去依然等于不存在,这场仗,乌的败局已定,泽已经没有了挣扎、拉扯的空间,只能无奈投降,如今的停火已经成了既定的结局,只待各方最后的争议结束,俄乌战争将会成为一个历史。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俄为何会如此迟钝?如果早三年用上这个战术,俄乌战争不就可以早早结束了?但大家想想,俄作为一个大国,他们的军事系统里难道都是一群蠢材吗?攻击敌人的交通要道,这几乎是军事上的常事,他们何苦熬了三年之久才用上这番策略?
两个原因可以解释,第一,俄不忍心。乌毕竟是他们的兄弟国家,两者历史上就是一家,而交通设施的重要性,每个国家心里都清楚——太关键了,少了它,整个国家都会陷入停摆,而想要重建,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很多时候,国家建基建其实都是贴钱造的,往往需要几十上百年才能收回,这一炸,就等于前面的白建了,后续又得重新花钱修,对国家的压力很大。
再一个,俄开始想吞了乌东4州,后续未尝不是想打下来更多的领土,而打的时候容易,重建的时候难,为了让自己后续的修补少花点经费,减少对重要设施的攻击也是能理解的——俄已经把这些设施当成自家的嘛,打起来心疼,自然就不打了。
至于第二个理由,则和俄的内部问题有关,一直以来,俄身上都有一个“疾病”——轻工业实力太差,一个国家能造出飞船大炮,却造不出一块小小的肥皂,俄也不是没想过振兴国内工业,但问题是,外来的商品那么多,俄本土商品在初期根本没有竞争力。
举个例子,还是肥皂,俄也不是造不出,可造出来了,初期的工艺不成熟,市场又没有配套的体系,成本高昂,可能是进口货的数倍左右,你说,作为消费者会愿意去充当这个冤大头支持吗?所以,俄的工业起步之路根本迈不出来,大部分行业进去就是死路一条,久而久之就拖成了他们的重病。
而俄乌一战,其实就是一剂治疗的猛药,打仗了,俄遭受了经济制裁,欧洲纷纷对其封锁市场,而没了进口货,俄的本土企业不就有了生存的空间了?只要有数年时间,能形成一定规模,那么后续哪怕战争结束了,欧洲商品重新回来,俄也有了一战之力,换言之,这场仗,俄本身也有长线作战的打算,当然,之所以说是猛药,就在于它的风险性也很大。
一旦国内补给跟不上,俄的供给出现问题,那就真被人封锁死了,好在俄还有我们,那些他们暂时还生产不出来的,可以找我们进口,而一些可以尝试的行业就自己做,你看,靠着战争,把国内的“久病”解决了,这种勇气啊,也只有普京才能拿出来了。所以,真的是熬了三年才知道正确的作战策略吗?或许是,或许不是,但这肯定是俄深思熟虑的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