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广安第二中学校高级数学教师唐晓东、苑术军
——四川师范大学98届、96届数学院校友
引言介绍
唐晓东,男,高中数学高级教师,信息处主任,广安区十佳学科带头人,广安市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班集体班主任,四川省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四川省汪桂琼名师工作室学员,四川省李孝成名师鼎兴工作室学员,四川省高考志愿指导规划师。参加四川省作业设计大赛获省二等奖,发表《新课改下对数学教学模式的探讨》等多篇教研论文,主研《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实施研究》等多个获奖课题,主编《高初中数学衔接》等多本校本教材。
教育格言:愿给你答案,更想点燃你追问的火花。
苑术军,男,汉族,1975年4月生,民盟盟员,广安市广安区人,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数学教师。他在该校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已超过29年,拥有16届毕业班教学经历,长期负责班级管理工作。曾获广安市高中教育管理先进个人、广安市四有好老师等荣誉称号,其教学成果多次获市级表彰,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多位青年教师。
作为广安市数学学科带头人,他多次参与命制市期末考试题及诊断考试题,所带班级高考成绩突出,曾培养出广安市文理科状元,并有多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
他注重学生学科素养与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因材施教,主张通过解题技巧训练提升学生应试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他常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
唐老师:扎根基层教育的数学耕耘者
当晨曦拨开广安丘陵的薄雾,唐老师的身影已在教室晨光中定格。数十载寒来暑往,他握粉笔的手从未停歇——在布满演算公式的黑板前,在堆着习题册的办公桌旁,在深夜台灯下接听学生电话的轻声里。他不似聚光灯下的名师耀眼,却如故乡山间的铺路石,以精准定理为基、耐心讲解为泥,为基层学子铺就理想阶梯。那些被点亮的数学思维,恰似田野种子,在岁月里生根发芽,长成少年奔赴远方的力量。
一、初入讲台:从适应到成长的蜕变
大学毕业后,唐老师踏上基层中学的讲台,身份的转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从讲台下的学生到讲台上的老师,这个跨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他坦言,最初的备课仅仅停留在教材知识点的层面,完全没有“因材施教”的概念。
适应阶段,教学能力与课堂管理是两座需翻越的山。广安第二中学校为青年教师订阅的《数学参考》成了他的“良师益友”,按照学校要求潜心研读这份资料,让他逐渐开阔了教学视野。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自我鞭策下,他开始追求专业能力的提升,他从机械的知识传递者,蜕变为懂依学生特点调教法的教育者。
成长阶段,时代浪潮中,互联网与AI为教学注入活力。唐老师主动拥抱变革,将名校和大学的优质教学内容融入课堂,实现了自我成长的又一次跨越。
二、基层从教:从初心到坚守的践行
谈及选择基层教育,唐老师的回答朴实而坚定。“我们当年的选择不多,作为数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几乎从入学就注定了要当老师。”大学时的试讲、“三笔一画”等训练,都是为成合格教师的虔诚准备。
“既然是师范生,学的是教育专业,那就老老实实当老师。”这份朴实的初心,让他在基层岗位上一干就是多年。幸运的是,工作单位的领导给予了他很多关心和督促,让他能够在教育领域“深耕细挖”,不断前行。
三、职业感悟:从能力到发展的进阶
在他眼中,基层教师职业发展以专业能力为核心根基。“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扎实的专业能力,才能赢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信任。”他认为,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科核心素养,比如数学的六大核心素养,还要能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育人铸魂”的统一。
沟通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一个班的学生参差不齐,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必须学会与学生沟通。”此外,与家长、同事和领导的沟通同样重要,因为学校、家庭和学生的需求往往存在差异,协调好这些关系是职业发展的关键。
他用自己的经历总结:“先让学生满意,再让家长满意,最后让学校满意,做到这三点,职业发展的地基就打牢了。”
四、寄语后辈:从建议到期盼的传递
对于有志于投身基层教育的母校学弟学妹,唐老师有三句肺腑之言:
其一怀敬畏之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学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连接着整个社会。每次教学、每次交流都要打起精神,认真对待。”
其二接纳不完美。“教育从非一蹴而就,过程中总会有不完美,要学会调整中进步,在坚持中收获圆满。”
其三品味成功的幸福。“看着学生因你的引导眼中有了光芒,看着他们越来越有成就,为国家做贡献,这种幸福是无可替代的。”
唐老师期盼母校能为学弟学妹创造更多教育实践机会,“让他们更早展示所学、接受磨砺,更好地成长。”
从四川师大的学生到基层中学的数学教师,唐老师用数十年的坚守与耕耘,诠释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他的故事,是无数基层教师的缩影,平凡却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摆渡知识长河:一位基层数学教师的育人征程
他是县域高中一盏微弱又坚定的灯,以数学的经纬丈量梦想的边界,以师者的仁心焐热寒门的希望。二十九载坚守,他将一所县域中学的讲台,站成了托举星辰的瞭望塔;半生心血倾注,他将“善”的种子深植贫瘠土壤,终见万千桃李成林,反哺春山。
一、初登讲台:广纳百家教学长,深耕基层育人根
1996年夏,大学毕业的他回到母校——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正式踏上讲台。
“要成为优秀的老师,首先专业必须过硬。”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第一准则。为了快速成长,他开启了“听课模式”:学校里有10个数学老师,就听10个人的课;有20个,就听20个人的课。他像一块海绵,吸收着每位同事的长处:有的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坚持“错三改三、错五改五”,必须订正完错题才能做新作业,这种严谨让班级成绩稳步提升;有的老师板书规范,条理清晰,能让学生快速抓住重点;还有的老师思维敏捷,解题思路如同“快刀斩乱麻”。
“采众家之长,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无数次听课、磨课、批改作业的循环中,他逐渐褪去青涩,从最初的紧张忐忑,到后来能从容应对课堂上的各种问题。半年顶岗实习期间,他同时带两个班的数学课,还兼任班主任,每天备课到深夜成了常态。正是这段高强度的历练,让他在基层教育的土壤里扎下了根。
二、教坛深耕:教书育人为一体,传知播爱结硕果
在数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教书与育人,从来都是一体两面。
他的数学课上,总有特别的“附加题”。上一届学生考上北大后,会把珍贵的笔记和学习资料传给下一届;名校学子寄来的特产,会被他分发给全班同学。“快乐和感恩都是越分享越多的。”他常说,知识的传递很重要,但精神的传承更有力量。
王珍珍的故事,是他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这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家里穷到“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却凭着一股韧劲考取了广安市文科状元,最终进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如今已是企业高管的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带动了整个家族的发展。每年春节,她总会给老师寄来家乡的特产,电话里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没有您当年的鼓励,就没有我的今天。”
而他总会笑着回应:“老师的付出从不求回报。”在他看来,教育就像播种,你种下爱心,收获的会是更多爱心。他养狗的经历总被拿来举例:“连动物都有灵性,更何况是学生?你对他们全身心付出,他们一定能感受到。”
三、杏坛守望:岁月传承感恩念,薪火传递育人情
从1996年至今,他在基层中学的讲台上站了29年,送走了16届毕业生。当年那个在川师大听课的青年,如今也成了年轻教师的“引路人”。
他的班会课上,感恩教育是永恒的主题。“三年里反复讲,不是说教,而是用一个个身边的故事感染他们。”他相信,懂得感恩的孩子,内心一定是充盈的,学习也会更有动力。这种理念像一条纽带,将一届又一届学生连接起来——从北大的笔记到各地的特产,从毕业学子的回访到对学弟学妹的鼓励,爱心在校园里形成了良性循环。
当被问及为何能坚守基层数十年时,他的回答很简单:“这里是我的母校,我深爱着这片土地。”从本科第七学期回校顶岗实习,到如今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他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三尺讲台。
“现在的学生和以前不一样了,但教育的本质没变。”在我们离开采访地时,他对我们说,“多向老教师学习,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这句话里,藏着一位教育者对传承与创新的深刻理解。
数十载春秋流转,当年田老师播下的种子,已在他的生命里长成参天大树。而他,也正用自己的方式,在更多孩子的心中播撒热爱与希望的种子。
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一代人影响另一代人,如火炬永远传递,生生不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