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提出一个令人警醒的预测:若我国生育率长期维持低位,到2070年前后,全国人口或将锐减至5.8亿,仅为当前14亿规模的不到一半。
2. 事实上,2023年中国新出生婴儿数量仅为902万人,相较2017年高峰期的1758万近乎缩水一半。尽管2024年略有回升至954万,但同期死亡人数高达1093万,全年净减少139万。更为严峻的是,这已是连续第三年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
3. 面对这一趋势,人们不禁发问:为何新生人口持续下滑?我们又该如何有效提振生育意愿?
4. 年轻人为何不愿生育?
5.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一经实施,确实引发了一波短暂的生育小高峰,许多家庭积极响应号召迎来了第二个孩子。
6.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场生育热潮如同昙花一现,热度迅速消退,随后几年新生儿数量逐年下坠,几乎未见反弹迹象。
7. 到了2024农历龙年,社会普遍期待传统观念中象征吉祥的“龙宝宝”能带来生育转机。
8. 可现实却显得格外冷峻——当年出生人数仅比前一年微幅上升,并未实现预期中的显著增长,反映出公众生育动力已严重不足。
9. 更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死亡人口呈稳步上升态势。综合测算显示,我国已连续三年处于人口总量萎缩状态。
10. 这种局面背后,折射出的并非年轻人对育儿生活的排斥,而是他们在现实重压之下“想生却不敢生”的无奈选择。
11. 当前养育子女的成本之高,已成为阻碍生育决策的核心因素之一。
12. 据权威统计,从孩子呱呱落地到完成大学教育,全国平均支出接近68万元人民币。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这一数字往往翻倍甚至更高。
13. 养育过程中的任何一项开支,都可能成为压垮普通家庭财务的“最后一根稻草”。
14. 以住房为例,为了确保子女能就读优质学校,家长不惜倾尽积蓄购置学区房。此类房产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元,仅首付款就足以耗尽几代人的积累。
15. 教育投入同样惊人,幼儿园学费、小学课外辅导、初中兴趣班报名费接连不断。
16. 再加上教材、文具、服装、营养品等日常开销,每月账单累积起来数额可观,令多数工薪阶层倍感压力。
17. 在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面前,大多数家庭在考虑是否要孩子时,不得不反复权衡自身承受能力。
18. 除了金钱成本,女性在职场因生育遭遇的隐形歧视,也成为抑制生育意愿的重要原因。
19. 不少女性产后返回工作岗位时发现,原岗位已被他人接替;即便留任,也常被调往边缘部门或面临薪资下调。
20. 更有企业通过减少工作安排、降低绩效评分等方式变相施压,迫使女员工主动辞职。
21. 即便有意重返职场,育儿责任也常常成为求职障碍。
22.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一旦得知应聘者为育龄女性且已有幼儿,便会悄悄将其简历搁置,担心其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
23. 这类就业偏见让不少职业女性陷入两难境地:要么牺牲事业发展选择生育,要么放弃生育保全职业生涯。
24. 正是这些结构性难题叠加作用,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组建家庭和生育后代望而却步。
25. 若这种低生育水平长期延续,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挑战和发展困境。
26. 老龄化浪潮席卷而来
27. 如果说人口总量下降已令人忧心忡忡,那么紧随其后的深度老龄化,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运行的压力。
28.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亿,其中65岁以上人群突破2.1亿,且该数值仍在持续攀升。
29. 更加严峻的趋势在于,预计到2031年,我国将正式迈入“超高龄社会”阶段。
30. 届时,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总人口的20%,街头巷尾老年人的身影或将远超青壮年。
31. 向前推演至2050年,这一比例有望逼近30%,相当于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是65岁以上的长者。
32. 经济学者郎咸平此前警示,倘若当前生育低迷状况得不到扭转,半个世纪后我国总人口或将萎缩至5.8亿。
33. 联合国发布的长期人口预测则更为悲观:到2100年,中国人口可能仅剩3.2亿至4.6亿之间,人口规模将经历历史性收缩。
34.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总量缩减最直接冲击的就是劳动力供给体系。
35. 目前,制造业与服务业基层岗位“招工难”问题已成常态。
36. 走进工业园区,随处可见张贴密集的招聘信息,即便企业不断上调薪酬待遇,仍难以填补用工缺口。
37. 劳动力短缺直接推高企业用工成本。
38. 对于利润空间本就狭窄的小型企业而言,人力成本上涨无异于雪上加霜,部分工厂因此被迫关停,进一步扰乱就业市场稳定。
39. 此外,劳动人口减少还引发了养老保障体系的连锁危机。
40. 根据精算模型预测,到2035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能出现当期收支失衡。
41. 即每年征缴的养老金总额不足以覆盖当年度发放需求。
42. 到2050年,累计资金缺口或将达到10万亿元级别。
43. 如此庞大的财政赤字,将使现行社保机制难以为继,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保障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44.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口萎缩还将引发公共服务系统的“系统性压缩”。
45. 以基础教育为例,随着适龄入学儿童数量逐年递减,多地开始推进小学合并改革。
46. 曾经每个乡镇独立设校的局面正在改变,多个乡镇共享一所学校的模式日益普遍。
47. 孩子上学路程变远,教育资源趋向集中化,普通家庭获取优质教育的机会变得更加稀缺。
48. 医疗服务体系同样受到冲击,患者数量下降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收入锐减。
49. 一些社区医院被迫缩减科室、裁减医护人员,甚至彻底停业关闭。
50. 这使得老年人就医难度加大,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双双下滑,民生福祉面临严峻考验。
51. 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启动
52. 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双重压力,为鼓励年轻人生育,国家终于采取实质性举措:
53. 正式建立全国性育儿补贴制度。
54. 自2025年1月起,针对0至3岁婴幼儿,政府将提供每人每年3600元的现金补助,折合每月300元。
55. 虽然金额有限,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奶粉、纸尿裤等基本育儿支出压力。
56. 同时,公办幼儿园将免除每位儿童一年的保育与教育费用。
57. 当前公办园月均保教费从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减免一年费用可为家庭节省一笔可观开支。
58. 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各地纷纷出台更具力度的地方配套措施,湖北省天门市便是典型代表。
59. 当地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推出高额激励方案:
60. 二孩家庭累计可获得约29万元补贴,三孩家庭更是可达近36万元,涵盖生育奖励、教育资助、购房优惠等多个维度。
61. 尽管各级政府已推出多项支持政策,但从实际效果看,尚未真正激发广泛的生育热情。
62. 要让补贴发挥实效,必须实现“资金支持、时间保障、社会环境”三位一体协同推进。
63. 政府需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企业应落实弹性工作制与育儿假制度,全社会则要营造尊重生育、包容育儿的文化氛围。
64. 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切实减轻年轻人的生育顾虑,重建生育信心,推动人口结构逐步回归良性循环,破解当前的人口困局。
信息来源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2261229.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