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中国厂商狂揽全球9成激光雷达市场,却集体深陷巨额亏损泥潭,每年烧掉数亿元!
海外巨头被价格战打垮,我们却在为谁“做嫁衣”?钱到底流向何方?
一场用亏损换来的“惨胜”
刚过去的9月,,禾赛科技在港交所敲钟,首日就冲上358亿港元市值,风光无限。
另一边,却是全行业血流成河的亏损报表。
禾赛科技,这家被誉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龙头,2023年全年亏掉了4.76亿元。
即便是到了今年第一季度,账上还挂着1750万元的亏损,直到第二季度才勉强看到一丝微利。
它的老对手,市场份额第二的速腾聚创,更是惨烈。
去年全年亏损额高达惊人的43.37亿元,到了今年上半年,亏损数字依然有1.5亿元。
这简直让人看不懂。中国厂商明明已经拿下了全球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84%甚至一度高达95%的份额,几乎把海外对手都清扫出局了,怎么自己反倒亏成了这样?
实际上,中国厂商能拿下全球市场,靠的不是什么颠覆性的代差技术,而是一把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屠刀”。
曾几何时,一枚装在车上的激光雷达,动辄要数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从2022年的八千到一万块,到今年,主流价格已经跌到了两三千元的区间。
速腾聚创的产品均价,更是从2021年的一万块,被硬生生砍到了2024年的2600块。
有车企高管甚至放出豪言:当别人卖3000元的时候,我们的成本能压到900元。这种极限压价,让整个产业链都喘不过气。
激光雷达厂商,就像一个夹心饼干,被上下游双重挤压。
上游的核心元器件,比如激光器和探测器,成本就占了总价的四到五成,而且很多都得依赖进口,想降价?空间不大。
下游的车企,自己也在进行惨烈的内卷,压力自然就传导到了供应商这里。
它们不仅要求你降价,还可能随时扶持自己供应链体系内的“亲儿子”,让速腾聚创这样的外部供应商丢掉订单。
更要命的是,大家的技术路线越来越像,都是半固态、芯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最后除了拼价格,似乎也无路可走。
可以说,中国企业用利润换来了市场,把对手都打趴下了。
但问题是,自己也快站不稳了,这种胜利,真的可持续吗?
被“索尼芯”扼住的咽喉
如果说价格战是表面的伤口,那么技术上的“命门”则是更深层次的隐忧。
扒开激光雷达的外壳,你会发现,决定其性能上限的核心部件,其实是中国厂商难以自控的。
中国企业在这个产业链里,更多扮演的是“中游系统集成商”的角色。它们擅长把各种元器件组装起来,优化工程能力,控制成本。
但最关键的上游,尤其是决定探测精度的SPAD芯片,却被日本索尼公司,牢牢卡住了脖子。
SPAD被认为是继APD和SiPM之后的新一代探测器技术,它的革命性在于能把光电转换和数字处理等复杂功能,集成到一颗小小的CMOS晶圆上,性能强大。
而索尼推出的IMX459芯片,就是这个领域里公认的王者,几乎成了车规级SPAD的代名词。
就连技术实力雄厚的华为,其量产的192线激光雷达,采用的也是索尼的这颗芯片。
更让人焦虑的是,当你还在追赶IMX459的时候,索尼已经开始研发性能更强的下一代产品IMX479了。
差距随时可能被进一步拉大,这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产业安全问题。
在固态电池领域,有高管坦言中国技术要落后丰田3到5年。在自动驾驶算法和数据积累上,特斯拉凭借全球超10亿英里的行驶里程,也远远领先于国内厂商。
我们看似在应用和商业化上遥遥领先,但在最底层的根技术上,却依然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
卖铁皮不如卖服务
面对车载市场这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头部的激光雷达厂商们,开始了一场集体大迁徙。它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机器人。
割草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这些新兴场景,正成为激光雷达的“新大陆”。
首先是利润,今年上半年,机器人用的激光雷达均价大约在4800元,远高于车载市场的两三千元。
得益于此,速腾聚创的毛利率在今年上半年从13.6%一跃提升至25.9%,其中机器人业务功不可没。
其次是增长潜力,禾赛的机器人激光雷达,在今年上半年出货量暴增7倍,达到9.83万颗。速腾聚创的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也迅速攀升至28.2%。
相较于汽车市场有限的天花板,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几乎是无限的,想象空间要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进入机器人市场,倒逼着这些习惯了“卖铁皮”的硬件厂商,进行一场商业模式的深刻重塑。
机器人领域的客户五花八门,技术能力参差不齐。
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硬件,而是一套“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里面要包含软件、算法甚至现场调试服务。
这就要求激光雷达企业,必须从一个硬件供应商,转型为一个解决方案服务商。这对它们的软件能力、场景理解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然,新赛道也并非一片坦途。
车载市场里的老对手们随时可能杀进来,价格战或许会在新领域重演。
而从“硬件思维”到“解决方案思维”的转变,更是对一个企业组织和人才体系的根本性考验。
结语
中国激光雷达产业真正的破局点,从来不在于赢得下一场价格战,而在于两件事:一是能否向上游突破,攻克像SPAD芯片这样的核心技术封锁。
二是能否向下游延伸,成功实现从卖硬件到卖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升维。
抓住机器人市场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将是中国激光雷达企业能否摆脱“为他人做嫁衣”的命运,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成人礼”的关键。
参考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