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成都飞机设计所里,宋文骢团队接过军令状的钢笔时,恐怕没想过他们亲手设计的歼10战机会经历如此戏剧性的命运。
当时美军F16战机已经满天飞,苏联苏27也即将服役,而中国空军还在用歼6、歼7这些二代机撑场面,技术代差整整落后人家一代。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300多架歼10A战机却面临着尴尬处境:为什么同门兄弟歼11B纷纷升级成“白头歼11”,而歼10A却迟迟没有动静?
八九十年代的国际天空,早已是四代机的天下,美国的F15、F16形成高低搭配,苏联苏27刚刚实现量产,连海峡对岸都开始装备F16和幻影2000。
当时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歼8战机,连雷达都不稳定,跟国外主力战机比,差着一代甚至两代技术差距。
1986年歼10项目正式上马时,科研人员是在胶片图纸上画设计图,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本该五年的试验任务。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那天,试飞员雷强落地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这飞机太好了”。
但从首飞到定型又是漫长的六年,2004年白板型小批量生产,2006年歼10A才正式定型服役。
这款装备国产1473型平板缝隙雷达的战机,能挂霹雳12中距弹和霹雳8格斗弹,综合性能相当于美军F16Block30/35批次,一下子把中国空军拉进了四代机时代。
在2010年代初期,300多架歼10A和同等数量的歼11B,构成了解放军空军的绝对主力,那时候歼10A是真正的“空中尖刀”,每次东海巡逻、南海警戒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国外媒体估算,这些战机足以应对当时周边的空中威胁,让中国终于有了能与周边国家抗衡的制空力量。
2017年是中国空军的转折点,歼20、歼10C相继定型,加上之前的歼16,这三款战机五年内就生产了500多架。
就像智能手机突然进入5G时代,还在用4G的歼10A一下就显得落伍了。
更有意思的是,同为四代机的歼11B开始分批升级成歼11BG,换了灰白色雷达罩,被军迷亲切称为“白头歼11”,而歼10A却几乎没有动静。
这背后其实是本账精打细算的经济账,歼11B是重型战机,机身空间大,升级潜力高,换个有源相控阵雷达就能执行多种任务。
但歼10A的问题出在设计源头,它的机头空间有限,想装歼10C那样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就得大改机身结构,差不多等于造新飞机了。
虽然我国有适合它的KLJ-7A雷达,不用改机头就能装,但升级后最多达到歼10C的水平,还是摆脱不了“打辅助”的命运。
关键的是定位问题,歼20、歼35这些五代机已经成为制空主力,歼10A原来的活儿被抢光了。
就像手机市场,当旗舰机降价到中端价位,老款中端机自然就没了升级价值,空军算账很明白:升级前是辅助,升级后还是辅助,这笔钱花得不值。
反观歼10B只生产了50多架就停产,更说明中国航空工业迭代太快,连自家战机都追不上技术进步的速度。
虽然在解放军序列里成了“过气明星”,但歼10A在国际二手市场上可能成为香饽饽。
巴基斯坦已经装备了歼10CE,实战表现相当不错,对于很多中小国家来说,花小钱买二手歼10A,升级后就能获得四代半战力,性价比高得很。
这些使用不到20年的战机,换个KLJ-7A雷达,升级下航电系统,就能挂霹雳15导弹,探测距离达到170公里,比印度的苏30MKI雷达还好。
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可能只有新战机的一半成本,像“长白山邻居”这类国家,正需要这样的战机提升空军实力,中国二手战机出口既符合经济规律,又能增进友好合作。
从当年的“空中争气机”到如今可能出口的二手战机,歼10A的命运转折恰恰证明了中国航空工业的飞跃,它就像诺基亚手机,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时代进步太快。
当歼20、歼35在天空翱翔时,我们不该忘记歼10A曾经的贡献,这些战机的故事,正是中国从航空大国迈向航空强国的生动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