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融媒消息 “声音日记”“探秘机器狗”“非遗手工课”......9月18日,古蔺县丹桂镇岩湾小学校里,山里娃们跟着北京来的老师,用"游戏"模式开启了“全新”的校园生活。“很多理念和设备,我们都没见过,孩子更是头一回接触。”站在教学楼前,“90后”校长邱正望着蹦跳的孩子们,眼角微弯。这位扎根山乡教育7年的公费师范生常常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而今,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石头计划”公益帮扶项目,用两周时间给了他清晰的答案——"乡村教育要打通'精神传承'与'资源下沉'的双通道,既要补硬件短板,更要育心灵火种。"
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石头计划”公益帮扶项目来到古蔺县丹桂镇岩湾小学 邱正 摄
车轮碾过盘旋的山路,驶向秋意初染的乌蒙山区。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老师们驾车1400公里,从云南支教点转赴古蔺。初次进入乌蒙山的她就遇到了车轮掉沟,“这里的弯太多了。”她爽朗大笑,语气轻松却带着韧劲儿。“如今我也算‘四进丹桂’的老司机了。”这还是刚来支教时的一幕,如今回望,这段支教岁月宛若她在这片群山间一次次走过的盘桓之路,虽曲折往复,却始终向上。
听见:让大山的声音跨越年轮
"老师好——"走廊上,黝黑的小脑袋总会特意绕到支教老师们的跟前,脆生生喊完又笑着跑开。这是孩子们表达喜欢的独特方式。
“我感觉比之前快乐多了,我好喜欢老师和这些声音。”“老师让我听到了世界的美好和多样。”......学生们举着自己录制的"声音日记",争相诉说,眼睛亮得像星星。
学生们绘制专属自己的尤克里里 徐嘉欣 摄
在大山里上音乐课,来自支教团队的音乐老师、独立音乐人、泸州城市宣传官邹頔早就摒弃了刻板的“学院派教学”方式,她带着学生们走进山林、蹲守田埂。在清晨,录下“鸡鸣空山”的声音;在山间,听风穿过树林,听山泉潺潺。她教孩子们用手机记录下生活里常听见却被忽略的声音,教他们制作独属于自己的“声音日记。”回到课堂,邹頔又给孩子们播放“北京的鸽哨声”“国防装备的轰鸣声”......“声音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我渴望引导孩子们用最本真的心去倾听和感受世界,在被治愈的同时,生出对远方的向往。”她说。
惊喜,悄然萌芽。在音乐创作课上,黑板上只有一行字:“写下你听见的声音,写出你此刻的心跳。”没有格式束缚,唯有一句叮嘱:“别抄别人,山不会说假话。”十岁的刘娇同学写下:“无尽的天空,无尽的我,无尽的世界,无尽的歌。” 而高年级的毛茂华同学则写:“草场终会萎,天真终会散,你若想重聚,何惧无天涯”......邹頔被这些句子打动:“那不是句子,分明是孩子心里那个充满力量的强大自我。”这样的歌词,印证了“全国最美教师”肖惠文的观点:每个孩子都能在旋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让学生们感受传统乐器之音 张宇双 摄
美育:为心灵绘一道彩虹
“这不是老辈人的手艺,是我们的'超能力'!”五年级教室里,孩子们举着自己扎染的团扇,脸上的写满自豪。
“将非遗与美育结合,是孩子们找回自信、表达自我、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老师们对非遗有着自己的理解,“我们不做非遗的传承者,只做非遗的传播者。只有让‘非遗’具有生命力,它才不会消失。”
学生制作的蜡染团扇、麒麟温酒器剪纸马克杯 韦红莉 摄
早在今年三月,北京宸星基金会团队便赴泸州,用一个月时间走访四县三区,返京后研发专属课程,并针对古蔺村小进行定制化调整。古蔺花灯、分水油纸伞、苗家扎染、藤编等传统技艺被引入课堂。孩子们以种子、茶叶、花瓣等家乡元素创作作品,让美通过感官直抵心灵。
今年三月北京宸星基金会团队在古蔺考察古蔺花灯 邹頔供图
为了让美的种子更深扎根,团队还与学校师生共建“山间博物馆”,将学生制作的花灯、纸伞、面具等作品陈列于教室,并借助二维码技术,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聆听非遗现场音效和孩子的创作心声。“我们希望结合地方文化创新美育,让孩子在传承中树立自信,在彩色的梦中成长。”丹桂镇中心校曾松伟校长说。深山里的美育之花,正通过“非遗”为载体,绽放在更广阔的天空,照亮更多渴望色彩的心灵。
科教:让梦想在掌心起飞
初来乍到时,为了能和学生们尽快熟悉起来,支教团队科教老师带来的第一节课是“无人机飞行课”。当孩子们看到无人机“嗖”的一下飞上天时,兴奋得拍手叫好。老师们瞬间明白,科教并非城市专属,大山里同样需要且渴望科技的种子。
为了让这瞬间的升空留下更深的印记,老师将操场变成试验场,教给孩子们最基础的指令,让他们摊开手掌作停机坪,轻轻托起无人机。开启跟随模式,让无人机如灵巧的飞鸟,记录他们奔跑、跳跃、嬉笑的瞬间。轻轻抬手,它便稳稳降落,像一个被驯服的精灵。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的无人机像一双能翻越大山的眼睛,托起它,就像让梦想在掌心起飞!”
学生们近距离看“机器狗”跳舞 韦红莉 摄
从云南“自驾”而来的“机器狗”,同样拓宽了学生视野。课堂上给学生们“机器狗”编程基础以及它在军事国防、抢险搜救等方面如何运用,再到操场上让“机器狗”模仿学生走路、跳舞,让孩子们牵引“遛狗”。这些体验,都在在学生们的心里悄然播下科技的种子。“科学教育,重在唤醒好奇。知识是过去的积累,好奇才是未来的引擎。”支教的老师们说。
北京宸星基金会团队和岩湾小学老师共同研发的教案 邹頔 摄
转眼,支教临近尾声,但创新教育如何持续?该问题自支教团队抵达便已被丹桂镇中心校校长曾松伟纳入考量。镇里抽调10名骨干教师,与本校20余名教师共同参训、听课,并合作开发出适合本地的“语言、声音、非遗、科技”四本教案。“这不仅是一次送教,更是一次融合红色文化、非遗传承与科技创新的‘三维一体’教育模式探索,为乡村孩子打开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邱正信心满满,“这一模式将在我校常态化实施,真正实现赋能乡村教育、助力孩子成长。”
“创新教育”从不是骤落的暴雨,而是细水长流的浸润,它能让某个孩子忽然发现:山林里会唱金色的歌谣,夕阳会融化在肩头,深埋心底的孤独亦可化作希望的羽翼,乘风飞翔……当山里的孩子开始用声音发现家乡的美,用科学的思维探索未来的路,用色彩描绘心中的图像时,那一盏照亮乡间的“庠序之灯”,便真正拥有了不灭的火苗,这片大山的土地才真正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