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据韩媒报道,朝鲜内部不久前形成工作报告,在肯定经济成绩的同时,特别强调不能盲目依赖外部关系。
这句话不免得让人联想到朝俄之间的深度合作,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朝鲜领导人却一反常态。
金正恩为何要在蜜月期踩刹车?这种理性警觉传递了什么信号?
作者-常
数字会说话,但朝鲜听到了危险信号
过去五年,朝鲜制造业增速达到7%,重工业更是以8.8%的涨幅一路领跑。
机械车间里传出的轰鸣声,化工企业冒着白烟的反应塔,纺织厂里来回穿梭的工人,这些画面勾勒出一个正在复苏的工业体系。
对俄贸易额从几乎为零攀升至27亿美元。
建筑业也跟着沾了光。元山葛麻海岸旅游区竣工那天,金正恩亲自去验收这片历经十一年打造的海滨新城。
高层住宅与海景酒店错落有致,沙滩步道与演艺中心相映成趣,曾经满是脚手架的工地已经被成排的豪华轿车所取代。
采矿业的表现同样抢眼。矿灯照亮的巷道里,采掘机械持续运转,将优质矿物送上地面,这些黑色黄金通过铁路运往港口。
从工厂的机器轰鸣到工地的塔吊林立,再到矿区的深井作业,经济增长的暖流正涌过半岛的每一个角落。
按理说,面对这样的好局面,正常反应应该是加油干、继续搞。
可朝鲜却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踩刹车。内部报告明确提出,要警惕过度依赖与外国的合作,这话不是说给外人听的,而是面向国内各级干部的政策导向。
表面上没有点名任何国家,但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正在升温的俄朝合作。
苏联解体的教训,朝鲜不敢忘
朝鲜这种看似反常的警觉,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回想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场灾难,至今仍是平壤挥之不去的阴霾。当时朝鲜对苏联的依赖程度,就像现在对俄罗斯的依赖一样深。能源靠苏联,技术靠苏联,连粮食都得从西伯利亚运过来。
结果苏联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朝鲜瞬间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没有了廉价石油,工厂停工;没有了技术支持,设备老化;没有了粮食援助,百姓挨饿。
那段被称为艰难行军的岁月,整个国家几乎陷入停滞,经济倒退了十几年。这种切肤之痛,平壤永远不会忘记。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如今俄罗斯面临西方制裁,处境也很艰难,朝鲜自然要未雨绸缪。
更何况,俄乌冲突的走向充满不确定性。如果冲突结束,俄罗斯将重心转回西方,到那时朝鲜又该何去何从?
有西方智库推算,目前俄军近一半的炮弹都依赖朝鲜供应。但这种军工合作本质上是临时性的,一旦冲突结束,需求自然消失。
到那时,朝鲜在俄罗斯心中的战略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政治从来都是现实的,今天的朋友可能是明天的陌生人。朝鲜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必须在蜜月期保持清醒头脑。
小国也有大国梦,但现实很骨感
朝鲜这种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小国的大国心态。虽然国土面积不大、资源有限,朝鲜却一直是重要角色。
要维持这种地位,就不能真的依附于某一大国,必须在合作中保持独立,在依赖中寻找自主。
这种心理机制并不难理解。朝鲜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和技术,但绝不愿意被视为附庸国。
所以即便在合作最火热的时候,平壤也要刻意保持距离,提醒自己不要陷得太深。
这种平衡艺术,历史上很多中小国家都曾采取过。古巴在苏联时代如此,越南在美苏争霸中如此,连今天的新加坡在中美之间也是如此。只不过朝鲜做得更彻底、更坚决。
自力更生这四个字,在朝鲜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存哲学。
从金日成时代开始,这个理念就被反复强调。《祖国光复会十大纲领》中明确提出通过自力更生建设新朝鲜,这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因。
现在朝鲜强调不能过度依赖外部,既是对外战略,也是对内管理。对外,它告诉所有人:我有自己的路线,谁也别想牵着我走。对内,它强化民众的危机意识,巩固内部团结。
尤其在物质条件仍然有限的背景下,持续强调自主奋斗,有利于转移社会矛盾、凝聚民心。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朝鲜的电力紧张是老毛病了,工业生产动不动就因为没电掉链子。没有俄罗斯的煤炭和石油,很多问题确实难办。
所以朝鲜的态度是:一边继续和俄罗斯做生意,一边在内部敲警钟。
朝鲜这面镜子,照出了什么真相
朝鲜的这种选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国际关系本质的窗口。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朝鲜的做法可能成为其他中小国家的参考样本。在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在各方力量中寻找平衡,是每个中小国家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朝鲜提供的答案是:既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又要懂得借势发展自己。这种理性警觉的价值,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度调整,可能会更加凸显。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完全的自力更生都是一条非常困难的道路。
至少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对朝鲜来说,在他们真能实现自力更生之前,俄乌冲突估计早就结束了。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还是需要外力的帮助来发展经济。
朝鲜的选择提醒我们,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独立自主永远是最宝贵的品质。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不应该把命运完全交到别人手里。合作是必要的,但自主性是不可放弃的。
结语
朝鲜这种在热闹中保持冷静的做法,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居安思危。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度调整,这种未雨绸缪的态度可能比什么都重要。
面对复杂的世界,你觉得是应该全力拥抱机会,还是留三分清醒?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