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领导人回国不到半个月,鸭绿江马上有了大动静,中方十年定力终于等来回报。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月初来了北京一趟,中朝边境贸易迎来了拐点,建成逾十年的新鸭绿江大桥,出现了全面开通的迹象。
『鸭绿江两边有了大动静』
七八天前,两国不约而同开始升级附近的海关设施,并派代表就协调机制进行磋商,主要是简化海关手续、共同管理边贸,从而为后续扩大合作定好基调。这个大动静,立刻引发了各路媒体的关注。
【朝鲜领导人从北京回去后,鸭绿江有了大动静】
新大桥若能顺利开通,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无需多言,原先的“中朝友谊桥”是单向通行,承重力只有20吨,已经不能满足中朝边贸日益增长的需求,兴建新的大桥势在必行,要不然也不会早早提上日程表,2010年12月动工,4年不到就竣工。
通车工作之所以延宕这么久,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建桥的时候,中国承担了全部建设费用,朝鲜这边则是负责他们境内引桥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
但中朝的基建能力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中方这边都已经完工了,配套设施也跟上了,一看朝鲜这边,进度依然处于一个堪忧的状态,要么是资金没有到位,要么是物资短缺,一来二去,很难不拖累进度,更不要说中间还赶上几年的疫情。
而且朝鲜在政治上有自己的顾虑,担心大桥建成后,自己会在经贸上过度依赖中国。
【外媒也注意到新鸭绿江大桥】
说白了,朝鲜对“自力更生”这四个字看得很重,这可能是他们与南边邻国的最大不同。
『朝鲜很有心气,很重视自力更生』
朝方前不久总结五年经济发展成果时,既肯定了俄朝经济合作取得的种种进展,也提醒说,不要过度依赖外部合作,免得阻碍“自力更生”的努力。
由此可见,朝鲜在外交和经济建设上,还是很有心气的。
这里补充一句,今年朝鲜举行建国77周年庆祝活动,朝鲜领导人在演讲中就提及,朝鲜已经攀登到了“极高地位”,鉴于中俄朝领导人在北京互动举世瞩目,这番话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鸭绿江大桥十年前就已建成】
言归正传,从我们的角度而言,新桥建成以后,应该完全发挥“双向双层”的功用,提高通行效率,助中朝边贸更上一层楼。
而朝鲜这边,态度上就有所保留,觉得按照旧桥的通行模式即可,不过这与两国经贸合作的现实需求脱节,中朝就此开展协调工作,同样需要不少时间。
加上之前半岛安全态势一直不稳,朝鲜外部环境紧张,相比加强中朝经贸,朝鲜有更优先的战略目标,在资源分配上有必要作出取舍,因此通车工作一直拖延到现在。
随着时间推移,中朝互信的加强,朝鲜内外环境的改善,以上提到的顾虑和阻碍,都已经被克服,中朝北京会晤后,新鸭绿江大桥的开通工作,优先级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朝鲜领导人称,国家地位“攀登到极高位置”】
『新大桥将成为中朝经济合作的支点』
有必要明确的是,不是中朝北京会晤之后,双方才想起新鸭绿江大桥的通车工作。在这十年时间里,中国这边始终保持耐心和定力,持续完善建设工作,确保时机成熟后,能第一时间全面通车。
实际上,早从去年开始,中朝在庆祝两国建交75周年时,就开始有意识地为大桥全面通车做准备,中国这边继续完善并扩建配套设施,有条不紊地进行招标工作,周边商业区基本成型,内部施工工作两个月内完成。
为了迈好最为关键的临门一脚,朝鲜这边也不含糊,建设工作早早恢复正轨,西方商业卫星不时拍到起重机驶入朝鲜一侧,还有人看到满载物资的卡车陆续过桥,助力边境通道建设。
不仅如此,中朝贸易稳中有进,丹东卡车运输量持续增进,海关的集装箱装卸也显得非常活跃,这些无疑都是积极现象。
【中朝峰会结束后,金正恩乘专列回国】
可见中国这一侧,已经是万事俱备,就只差朝鲜那边跟上进展了。同时双方也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很显然,中朝领导人在北京举行峰会,让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朝鲜地方官员则鲜明地感受到,自从本月初中朝领导人在北京会晤后,新鸭绿江大桥的开通准备工作显著加快,他们认为这一现象“超越正常化范畴”,也因此更加期待新大桥能为中朝边贸带来重大变化,而这本来就是新桥建设的初衷。
后续,中朝有望围绕新鸭绿江大桥,建立边境物流特区,以此作为两国战略经济合作的支点。中国还可能向朝鲜建议,投资提升大桥周边的交通基建水平,并兴建轻工业园区,朝鲜这边同样是求之不得。至此,中国的耐心与定力,终于有了回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