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2年的一天,在云南和广西交界处的一个山林中,小溪边有一群人在活动,他们是来这里游玩的鱼类爱好者。
这次出行,大家本想着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放松放松,顺便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小鱼。
小溪清澈见底,水流不算湍急,有个人站在溪边指着水里,突然让大家过去看,说水里的石头上有个怪鱼。
众人一下子围了过去,只见一块光滑的石头上,吸附着一条模样奇特的鱼。
它的身体扁扁平平的,就好像被压过一样,它全身都是深绿色,上面还分布着黑色的条纹。
大家看它这绿底黑纹的模样,觉得特别像斑马,就随口给它起了个昵称“绿斑马”。
这条“绿斑马”还有个更让人惊奇的地方,它竟然像个小圆盘一样,稳稳地贴在石头上,不管水流怎么冲,它都不为所动。
大家都对这条“绿斑马”充满了好奇,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起来。
一位资深爱好者说他走南闯北看了这么多鱼,还真没见过这样的“绿斑马”。
“会不会是什么新品种啊?这绿斑马看着太特别了。”另一个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还有人已经打起了把它带回家的主意,觉得这么好看的“绿斑马”,要是能养在鱼缸里,肯定很特别。
他们小心翼翼地把这条“绿斑马”从石头上弄了下来,装进了准备好的水桶里,打算带回去好好研究一番。
回去之后,这群爱好者就开始四处打听“绿斑马”的信息,他们把照片和描述发到了网上,还特意提到了“绿斑马”这个昵称,希望能有人认出它。
认出它的人倒是没有几个,只有一些人说这鱼应该是爬岩鳅属的一种鱼,但不知道具体种类,没人见过这种花纹的爬岩鳅。
这种小鱼模样灵动又好看,身上的色彩和独特的游动方式特别招人喜欢。
不少人在网上看到它,心里就动了念头,这么漂亮的鱼,拿来当观赏鱼养,肯定受欢迎。
没过多久,还真有人盯上了这门生意,他们专门跑到“绿斑马”生活的水域去采集。
把捞上来的小鱼收拾好后,就当作“原生观赏鱼”,拿到市场上或是网上售卖,就为了赚些钱。
«——【·新物种检测·】——»
很快,这个消息就传到了唐教授的耳朵里,唐教授一听这“绿斑马”的特征,顿时来了兴趣。
于是,唐教授带领着自己的研究团队,马不停蹄地赶往最初发现“绿斑马”的地方。
到了小溪边,研究团队立刻开始行动起来,他们拿着手抄网,在溪流里仔细地寻找着,希望能多捕获几条“绿斑马”作为标本。
幸运的是,他们又找到了好几条同样特征的鱼,然后将这些鱼带回了学校的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们对这些“绿斑马”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他们先是给鱼拍照,从各个角度记录下“绿斑马”的样子,然后用专业的工具对鱼的身体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一个数据。
之后,他们又从鱼身上提取了DNA,进行了更深入的基因测序。
简单说就是把它的基因密码拆开来,跟已经知道的、和它长得最像的那种鱼的基因做对比。
这不比不知道,一比发现差别可不小,算下来,“绿斑马”和那种最接近的鱼,在基因上的差距达到了5.20%。
图为东南亚小吸鳅
别觉得这百分比看着小,其实在鱼类里,同一个类群里的大多数已知物种,互相之间的基因差别都远没这么大。
这也让研究人员能够笃定地得出结论:这种“绿斑马”不是已知的任何一种鱼类,确实是一个全新的物种!
图为沙巴绿吸鳅
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也注意到大家私下给这个新发现的鱼类起了“绿斑马”的昵称,他们也觉得很形象。
为了让新物种的命名更贴近大众认知、更好地体现它的形态特征,研究人员经过讨论后,最终决定将这个新物种正式命名为“绿斑爬岩鳅”。
«——【·绿斑爬岩鳅·】——»
据专家介绍,绿斑爬岩鳅是吸鳅科爬岩鳅属的一种鱼。
爬岩鳅属的鱼类都有着独特的外观,它们的身体大多呈平扁形,这在淡水鱼类里可不多见,一般只有深海鱼才会长成这样。
图为贵州爬岩鳅
就拿绿斑爬岩鳅来说,它的头部和胸腹部扁平得厉害,胸腹鳍长得又宽又长。
这些鳍片和扁平的身体巧妙地连在一起,整个肚子就像被特化成了一个天然的吸盘,这也是它们被叫做“吸鳅”的原因。
这个吸盘可不是摆设,吸附力极强,每当它们停在水底的石块上时,就会把吸盘紧紧贴住岩石表面,不会被水流冲得东倒西歪,更不用担心被直接冲走。
爬岩鳅在生存环境的选择上非常严苛,它们的栖息地必须满足两个关键条件:
一是水体含氧量足够高,二是水流得足够湍急,山间奔涌的溪流、河道中浪花翻涌的浅滩,才是它们能存活的地方。
咱们常见的鱼类,一般靠一张一合嘴巴,就能把水吸进鳃里,再过滤出水里的氧气,就能呼吸了。
但是爬岩鳅得吸附在水流湍急的岩石上,高频率地抬头,让快速流动的水从口部进去,再从鳃流出来,这样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
所以要是水流变缓或者停滞了,它们可就很难生存下去了。
说到繁殖,目前对于爬岩鳅的繁殖情况,研究得还不是特别透彻。
不过可以推测,它们应该和大多数鱼类一样,在合适的季节进行产卵繁殖。
它们还可能会把卵产在水流较缓的石缝或者水草之间,以保证鱼卵的安全。
爬岩鳅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水里的藻类、小型水生昆虫以及一些微生物。
它们觅食时很有特点,会把自己扁平的嘴巴贴在水底的石头表面,一点一点刮取石头上附着的藻类当作主食。
图为珠鳍爬岩鳅
在低头刮食藻类的过程中,要是遇到石头缝隙里藏着的小型水生昆虫,或是水里漂浮的微小微生物,它们也不会放过。
这些小生物常会顺带成为它们口中的“加餐”,成了补充营养的一部分。
图为贵州爬岩鳅
爬岩鳅不仅为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增添了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是生态环境的“天然监测员”,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它们对污染的耐受能力很低,如果一个地方能发现它们的身影,那就说明这个地方的水质非常好。
图为侧沟爬岩鳅
所以说,咱们花心思去保护这些有着独特样貌和生活习性的鱼类,可不光是为了守住这一个物种那么简单。
从长远来看,水域生态是咱们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些鱼类,本质上就是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健康,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
央广网《“珠鳍爬岩鳅”“绿斑爬岩鳅” 上海研究团队发现两稀有鱼类新物种》2024-07-1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