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创作品
作者/韩利明
编辑/季媛媛
9月19日,知名云南菜品牌“云海肴”创始人赵晗因突发心梗去世的消息,在餐饮界与创业圈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该消息已得到多方渠道证实。公开资料显示,赵晗出生于1985年7月1日,享年40岁。
值得警惕的是,近期因心梗离世的案例频发。据相关媒体报道,8月8日凌晨,男歌手朴翔因心梗意外离世;9月13日,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奇亦因心梗抢救无效,在浦东曙光医院与世长辞。
作为严重威胁生命的急症,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既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更呈现年轻化趋势。面对这一严峻趋势,心梗发病的诱因有哪些?发作前有哪些先兆症状?突发心梗时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如何识别心梗并自救?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2002年至2021年,中国城乡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自2012年开始,农村AMI死亡率明显升高,并于2012年开始持续高于城市。
此前有临床医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科普表示,心脏如同“两室两厅的房子”,“两室”为左心室和右心室,“两厅”为左心房和右心房,房子内部配有“水管”(心脏自身供血的血管)、“电线”(心脏的电路系统)、“墙壁”(心室壁、室间隔等)、“4 扇门”(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等)等配套设施,其核心功能是“泵”出含氧血液,维持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血供。
“急性心肌梗死指心肌细胞急性缺血坏死,主要原因是‘水管’堵塞所致的心脏自身供血不足所引发的急症。”该医生进一步解释,就像房子的水管堵塞会导致房子自身的供水不足,“心脏每跳动一下都需要大量‘含有丰富氧气的血液’来提供能量,而‘含有丰富氧气的血液’是通过冠脉也就是房子的水管流至心脏本身的。所以,冠脉的堵塞使心脏维持自身跳动的能量不足,心脏随时有可能‘熄火’,这也是此病来势凶险的原因。”
科普中国官微也强调,年龄因素之外,长期暴露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是心梗的危险因素,而且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大大提高心梗的风险。此外,急性压力事件,比如突发的剧烈情绪、过度体力活动,甚至急性疾病如严重感染,都可能成为 “最后一根稻草”,引发心梗。
那么,公众该如何正确识别急性心肌梗死并科学自救?
上述医生指出,“突然出现的心前区不适,剧烈疼痛,有时放射至左肩及左前臂,或者出现胸部憋闷,压榨感,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者是濒死感,伴有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有少数患者无疼痛发生。此病常见于中老年人。有以上症状之一或者多个都可以怀疑是急性心肌梗死。”
若出现上述症状且高度怀疑心梗,医生强调需立即采取以下自救措施:首先停止一切活动,就地坐卧休息,迅速拨打120等待专业救援;期间保持环境空气流通,放松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家属或目击者可协助测量患者血压、心率;舌下含服或嚼服硝酸甘油0.5mg或速效救心丸10丸等心脏病急救药物,若症状未缓解,可在5-10分钟后再次服用,或嚼服阿司匹林300mg。
“有条件者可给予氧气吸入。”医生补充,“若目击者发现患者意识逐渐模糊、呼之不应,需先冷静观察其颈动脉或桡动脉是否有搏动、是否存在自主呼吸;若患者无呼吸且无动脉搏动,或无呼吸但无法确定动脉搏动情况,应立即开展心肺复苏(CPR)直到120到达现场。”
年轻人预防猝死需注意这几点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层出不穷,因长时间工作导致猝死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且发病情况呈年轻化趋势。
长时间工作对健康的致命影响,早已被权威报告证实。202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了全球首份关于长时间工作对健康影响的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仅一年中,全球有74.5万人死于长时间工作。平均每分钟,就有近1.5个人,因为加班而死亡。而这份报告中的“长时间”指的是每周工作55小时,比“996”还少17个小时。
报告称,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的人相比,长时间工作(≥55小时/周)的人,中风的风险增加 35%,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17%。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副教授陈海旭曾在科普中国刊文称,据统计,约80%以上的猝死为心源性猝死。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平均每天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每分钟就有1个人因为心脏骤停突然倒地,这些意外87%发生在医院外。
嘉会大内科主任兼心脏中心主任魏盟也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猝死常指外表貌似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WHO规定死亡时间在发病6小时内。绝大多数猝死是心源性死亡(各种心脏病原因导致的),发生突然,进展迅速,伴血流动力学塌陷的心脏活动突然中止,症状发生至死亡往往1小时之内。通常是由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导致。”
“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随着施救时间的延迟,救治几率会大幅下降,4分钟后往往脑部不可逆损害。一旦发现猝死,旁观者应第一时间展开高质量的心肺复苏(BLS),直至专业人员来临进行后续的高级生命支持。”嘉会国际医院急诊副主任张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心源性猝死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官网显示,部分患者会在猝死前出现乏力、气短、头昏、心慌、胸闷、胸部或上腹部疼痛、晕厥、抽搐、恶心、呕吐等症状,尽管也有患者可能毫无征兆突然死亡,但这些先兆仍需引起公众高度警惕。
在预防方面,魏盟指出,一方面,定期筛查和风险分层,包括心电图、心超、负荷试验、风险模型、基因筛查;另一方面,改善生活习惯,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
具体包括低盐低脂饮食,减少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减少糖分的摄入,可以减少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和糖尿病的发生;已经存在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应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糖血脂,提倡家庭测压;戒烟,少饮酒;合理规律的体育锻炼;合理的睡眠时间及保持心理卫生。
图片/21图库
排版/许秋莲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21世纪经济报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