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至16日,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内人流如织,一场展现中华文化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此隆重举行。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李晨晨老师作为中国职教非遗代表团的一员,携学校师生共创的凉山彝族毛毡与黔西南布依族土布系列产品精彩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与创新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职教力量亮相国际舞台,西南民族文化惊艳世界
此次展览中,李晨晨老师带来的并非简单的传统手工艺品,而是融合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创新产品。
色彩浓郁、纹样古朴的凉山彝族毛毡与质地厚重、风格简约的黔西南册亨县布依族土布,一经展出便吸引了众多国际观众的目光。
这些产品背后,是我校一项名为“西南少数民族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赋能计划”的长期系统性工程。
“双轨并进”打破传承壁垒,高校成非遗创新“催化剂”
据了解,该计划突破了传统非遗保护的单一模式,创新性地构建了“双轨并进,深度融合”的机制。
一方面,通过“非遗进校园”,将顶尖的非遗大师请进来,在大学课堂里建立系统性的传承体系,让学生成为非遗的新生代传承者;
另一方面,通过“知识到乡村”,组织学校的专家教授和青年教师深入彝家村寨、布依村落,为当地手工艺匠人带去设计美学、电商营销、品牌管理等现代知识,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大师引领与学术驱动,为古老技艺注入现代生命力
为确保非遗技艺的原真性,学校与多位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联合传承计划”。
在大师的权威引领下,传承不再是封闭的师徒传授,而是在高校平台支撑下形成的开放式、规模化新生态。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其多专业优势,“学术支撑,创新驱动”。
设计学、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管理学等专业的师资力量被整合起来,组建跨专业团队,致力于对非遗纹样进行数字化保存、建立数据库,并深入研究其当代产品转化路径,推动非遗从“博物馆式”的保护,走向充满活力的市场创新。
赋能社区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最终落脚点是“人”
学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双规模式”的核心目标始终清晰:“赋能社区,助力振兴”。
学校立足区域文化责任,将专业教育资源直接下沉至民族地区。
“我们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做出几件漂亮的展品,而是要提升在地匠人群体自身的‘造血’能力。”李晨晨老师在大阪现场介绍道,“让她们能够用自己的手艺获得有尊严的收入,让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形成良性循环,这才是非遗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
此次学校的代表作亮相国际顶级盛会,不仅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中国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它向世界证明,通过创新的教育模式,古老的民族智慧同样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