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富的宝座,突然换人了?
9月10日,Oracle(甲骨文)因AI云业务需求激增,股价单日飙升39%,创历史新高,市值直接干到了9500亿美元。
与此同时,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的身家也水涨船高,单日财富暴增980亿美元,个人总资产达到3930亿美元,成功超越马斯克(3840亿美元),重返世界首富宝座。
可惜,埃里森拿到的只是“全球首富体验卡”,6个小时过后,马斯克又夺回首富位置。
不过更令人关注的是,埃里森曾扬言“绝不培养中国员工”。
然而,讽刺的是这位81岁的科技大佬,转头却娶了一位比自己小47岁的中国东北姑娘,两人去年结婚,现在已育有两个孩子。
换而言之,这位世界首富居然还是咱们中国女婿,沈阳姑爷。
据悉,这次甲骨文股价猛涨,主要是因为,他们一口气签了4份新合同,每份都价值数十亿美元。
而从最新财报来看,甲骨文其剩余履约义务(RPO)飙升至4550亿美元,同比暴增359%,仅2025年第一季度就新增3170亿美元。
可以看出,甲骨文在资本市场的高歌猛进。
然而,背后却难掩其在中国市场的节节败退,从曾经垄断超90%的份额,跌至如今不足5%。
时间回到1989年,当时甲骨文闯入中国市场。
而当时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甲骨文赶上了好时候,迅速获得了大批的企业用户。
顶峰期,国内超九成以上大企业的数据库都是用的甲骨文,连刚起步的腾讯、网易,都得按它的规则付费合作。
还有中国银行、电信、电力等关键基础设施的核心系统也都是建立在甲骨文的数据库之上。
那几年,甲骨文在中国堪称躺赢,光是一年赚的技术服务费就让不少企业望尘莫及,市场上更是没有可以和它抗衡的竞争对手。
可谁能想到,曾经这么风光的巨头,后来会一步步走下坡路。
2019年,市场的风向变了,甲骨文的日子也开始变得不好过。
先是北京分公司传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不少核心技术人员也没能逃过一劫,没多久,上海、广州的分公司也开始缩减规模,办公楼越搬越小。
更明显的还有市场份额占比的不断下滑。
阿里云、华为等国内企业靠着自己研发的技术、对本土市场的了解和更优惠的价格,抢走了不少客户;
微软、亚马逊等国际巨头也看上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瓜分了不少。
就这样,甲骨文渐渐从企业眼里的“必选项”,变成了可换可不换的“备选”;从当年人人追捧的“及时雨”,慢慢变成了“局外人”。
说实话,甲骨文之所以在中国市场混不下去,大部分原因是被自己“作死”的。
刚进中国市场时,甲骨文其实也谦虚过一段日子,那时售后和服务态度都不错。
但自从垄断市场后,它就开始“飘”了。
2010年,拉里・埃里森曾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而为了抑制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他也是不择手段。
在甲骨文的中国分公司,虽然8成员工都是中国人,但他们几乎接触不到最核心的代码技术。
因为公司高层觉得一旦把核心技术教给中国员工,自己的地位和优势可能就保不住了。
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了一次,时间一长,不少中国工程师心灰意冷,跳槽的更是不少。
而这种歧视,注定了甲骨文无法在中国建立一支真正了解本土市场的技术团队。
不过有意思的是,埃里森虽然不喜欢中国员工,但却被咱们中国女人俘获了“老人心”,第六任妻子朱乔琳是在美国留学的东北姑娘。
两个相差47岁的男女,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爷孙恋”,居然还修成了正果,可见埃里森是“口嫌体直”。
此外,甲骨文对中国企业的霸道做法,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中国企业要想用它家的数据库,不仅得掏天价购买使用权,每年还必须再交一笔高达20%的“服务费”,少一分就断供。
2008年,联通就因为系统升级时没按它的要求来,被硬生生罚了6000万;甚至是国家电网,甲骨文也是丝毫不给面子。
2012年,国家电网计划把一部分非核心数据迁移到国产服务器上,这本是企业正常的技术升级尝试,甲骨文得知后,却当即切断了对国家电网的技术支持,让多地变电站的监控系统瞬间陷入瘫痪。
无奈之下,国家电网只得奔赴美国向甲骨文低头“道歉”,并再三承诺继续使用它公司的产品,才重新换回了技术支持。
时间一长,不少中国企业早已心有不满。
终于2008年,阿里巴巴先行动起来了。
那会儿淘宝爆发期,用户暴涨,而甲骨文的数据库却扛不住这么大的体量,三天两头崩一次。
每次系统瘫痪,光是抢修的费用,每次就得花上百万。
面对甲骨文频繁“掉链子”的状况,阿里巴巴高层拍板,一定要搞出自己的数据库。
埃里森还曾因此嘲笑过阿里巴巴的不自量力。
然而他低估了中国企业的韧性。
阿里巴巴团队历经4年,烧掉一个又一个10亿,终于研发出了数据库OceanBase。
2013年“双11”,OceanBase的表现让所有人眼睛一亮,它的处理速度彻底超过了甲骨文。
紧接着,华为、腾讯也陆续加入了战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而像甲骨文这样因固守傲慢的巨头企业还不少。
诺基亚的没落就是最经典的案例。
这个曾拿下全球四成手机市场的巨头,靠着“摔不坏”的质量和接地气的定价,成了几代人记忆里的“第一部手机”。
但当智能手机浪潮来袭的时候,诺基亚的管理层还在固执地认为“用户只需要能打电话的手机”,对触摸屏等创新嗤之以鼻。
结果短短五年,诺基亚的市场份额就暴跌到不足3%。
等到发觉想拼命挽救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最后只能将手机业务出售,彻底退出主流舞台。
而反过来,中国企业的崛起,靠的正是一股“敢变”的劲头。
华为,三十多年前还只是个代理交换机的小公司,可它没满足于赚差价,反而把赚来的钱都投进研发,一点点啃通信技术的硬骨头。
当国外巨头垄断通信设备市场时,华为没有直接硬碰,而是先针对农村信号弱、环境复杂的特点,一点点优化设备性能,等打开了农村市场,再慢慢向城市拓展。
靠着这份稳扎稳打的韧劲,华为不仅在国内站稳脚跟,还把5G设备卖到了全球,成了行业里的领头羊。
还有,阿里云也是从质疑声里闯出来的。
刚开始,不少人说“中国搞不出自己的云计算”,但阿里云偏不信,它深知中国的数据要放在自己国家才安全。
于是团队不计成本地从底层代码到安全防护一点点抠技术,终于搞出了能满足本土需求的云计算平台。
现在国内八成以上的科技公司都用它的服务,就连国外的一些企业,也愿意放弃亚马逊、微软,选择阿里云。
这些中国企业的共同点在于:不把过去的成绩当“铁饭碗”,也不轻视本土市场的需求,更懂得跟着变化调整自己。
当甲骨文把中国工程师挡在核心技术门外时,华为的研发团队里七成都是本土的技术人才;
当甲骨文动不动就用“关停服务”威胁客户、要天价罚款时,阿里云的技术团队正24小时守着后台,随时等着回应客户的需求。
甲骨文的退场,不是偶然,更像是给所有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的跨国企业提了个醒:
现在的中国市场,早就不是“带着技术来就能躺着赚”的年代了,也不需要谁来“施舍”技术。
想在这儿长久待下去,就得放下架子,懂得尊重中国的客户,尊重市场的规律。
而那些固守傲慢、不懂变通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
参考资料:
BT财经:《那个看不起中国市场的科技巨头,掉队了》
坐标商业观察:《大败局:硅谷巨头甲骨文败走中国始末》
36氪:《15年过去,没人能离开甲骨文》
作者:林柠七
编辑:柳叶叨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