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味人生:当白切鸡遇上综艺剧本》
初闻这档厨艺节目的淘汰消息,我眼皮都没抬一下。选秀舞台上来来去去的参赛者,就像后厨砧板上的葱花般寻常。直到瞥见那个熟悉的名字——全进华,跳水冠军全红婵的胞兄,故事的走向突然拐进了意料之外的巷弄。
评委席飘来"肉质欠嫩"的判词时,他端上的可是自家后院散养半年的走地鸡。这位岭南汉子当场就掀了评委的台本:"地道的白切鸡,要的就是这口筋道!"电视机前的我,突然被这记直球击中了神经末梢。
说来惭愧,先前我戴着有色眼镜打量这位"冠军兄长"。哪个观众心里没嘀咕过:若不是顶着妹妹的光环,节目组会给他递邀请函?可当他在镁光灯下捍卫那盘油光水滑的鸡肉时,偏见就像蒸笼里的水汽般消散了。
作为外省人,我虽不懂粤菜门道,却也尝过几回白切鸡的妙处。评判标准若只盯着"嫩"字,好比在川菜馆挑剔麻辣,完全跑偏了美食的精髓。自家精心饲养180天的土鸡,被套用工业化养殖鸡的标准衡量,任谁都要急眼。
观众席爆发的声浪并非偶然。这些年我们看腻了选秀剧本里的眼泪与鞠躬,突然冒出个把评委怼得哑口无言的素人,反倒像暑天灌下冰镇凉茶般痛快。更戳心的是那只鸡的来历——不是超市冷柜的速成品,是实打实喂了半年的心血。
舆论风暴席卷节目组时,连坐评委席的岳云鹏都遭了池鱼之殃。大众愤怒的哪是具体某个人?分明是对"外行指点内行"这套综艺逻辑的集体反叛。这让我想起童年时,当外地亲戚嫌弃妈妈做的家乡菜太咸,那种被冒犯的刺痛感。
赛后发展更令人称奇。全进华既没卖惨也没撕节目组,转头在短视频平台开起烹饪课堂。那双在节目里青筋暴起的手,此刻正慢条斯理地演示如何给鸡"三提三浸"。流量如滚水般沸腾,连带着家乡排档都排起长龙。
这家人似乎有种特殊的生存智慧。妹妹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跳出农门,父亲带着村民把果园经营得风生水起。而这位被淘汰的厨子,用一口铁锅炒出了自己的江湖。当综艺剧本要求他低头时,他选择昂着脖子守护那锅老火靓汤的尊严。
观众为什么买单?因为在这个精心修饰的时代,真实本身就是稀缺品。全进华输掉了晋级名额,却赢得了更珍贵的认同——那是对坚持本味的致敬,对不妥协姿态的喝彩。
或许我们追捧的从来不是某道菜肴,而是食物背后那个不肯被标准化的灵魂。就像白切鸡必须保留那层金黄油亮的鸡皮,有些人天生学不会对生活低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