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回望那声1931年9月18日响彻沈阳北大营的炮响,它像一张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最终让整个世界陷入鲜血与废墟的漩涡。
"若不回到1930年代初,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历史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英国二战史学家理查德·奥弗里的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打在心上。
理查德·奥弗里教授
这位毕生研究战争的学者,用他的《二战新史》为在西方中心视角下的西方历史研究者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会发现1931年这个时间节点如此沉重。
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破东北的黑土地,那是二战真正意义上的开端,比欧洲战场的硝烟早了整整八年。
奥弗里教授说,这是"帝国野心的第一次爆发",是三个侵略国家贪婪扩张的起点。
而中国,成为了第一个挺身反抗这股恶浪的国家。
想象一下那个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却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
3500万军民用生命书写的抗战历史,不仅守护了自己的家园,更牵制了日本扩张的脚步。
正如奥弗里所言,若中国放弃抵抗,日本将腾出更多兵力投向太平洋和西伯利亚,二战的历史或许就要改写。
可是,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西方叙事中却长期被边缘化。
为什么?
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映射,而中国的强大,只不过是这短短一二十年的事。
但更令人深思的是,正如奥弗里指出的,这种历史认知的差异至今仍在影响世界。
当西方各国越加肆无忌惮的在国际舆论场上运用自己的舆论霸权,我们离真相就越来越远。
日本与德国对战争罪责有着不同的态度。
德国因为被彻底击败和占领,不得不直面历史;而日本却始终存在试图美化侵略的声音。而这两种态度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今天两国在各自地区的不同形象。
这种差异,何尝不是历史留给今天的警示?
站在二战结束近80年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军备竞赛......这些词汇频繁出现在新闻中,很难让人不会想起那句话。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教训。”
确实,人类热衷于研究历史,却总是重蹈覆辙。
但正如教授所说,我们至少应该明白两点:要尽一切努力避免世界大战重演,要保护好每一个无辜的生命。
看着奥弗里对跨国历史共识的期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摆脱西方中心叙事的可能。
而如果每个国家都能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历史,如果中西方学者能更多交流,如果人类能真正建立全球史观,这个世界是否会少一些误解,多一些和平?
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过去,而是照亮未来的明灯。
1931年的炮声早已消散,但它留下的思考却跨越时空:人类为何总是陷入战争?我们又该如何打破这个循环?
或许正如奥弗里所暗示的,答案不在于理想化的空想,而在于每个民族都能正视历史,在每个紧张时刻选择理性而非暴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