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成立至今差不多有八十年了。
二战结束时,各国希望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于是设立了联合国,创建了安理会,并赋予了五个国家常任理事国席位与“一票否决权”。
也就是说,当某些重要决议需要通过时,哪怕非五常以外的大多数成员国都投了“同意”,只要其中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否决”,该决议就不能通过。
但随着历史发展,这个制度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最近就公开呼吁安理会必须改革,特别是要“拿五常开刀”,从废除或至少限制一票否决权开始。
信源:国外政治链接 https://www.un.org/sg/en
他这么做的原因很直接,例如俄乌冲突中,俄罗斯连续多次动用否决权,挡掉一切不利于自己的决议。哪怕十几国赞成,只要俄罗斯举手反对,决议立刻夭折。
加沙局势中同样尴尬,阿拉伯国家提出停火决议,美国否决;美国自己起草的版本强调“自卫权”,又被其他国家反对。来回拉扯,最终只有炮火没停下来。
用古特雷斯的话说,这种局面正在侵蚀安理会的“合法性”。最新调查显示,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执行率已从冷战结束初期的70%降至如今的不足40%。
他甚至直言:“联合国正面临自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权威危机。”连老百姓都在质疑:如果连停止战争都做不到,联合国还有什么用?
巴以冲突更是暴露了安理会的无能!从去年到今年,安理会多次就加沙地带局势进行表决,但每次都是互相否决。
阿拉伯国家提出停火决议,美国立马投否决票;换成美国起草的强调以色列"自卫权"的决议,其他国家又会投反对票。这么搞来搞去,真正能达成的共识少之又少,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英法提出的改革方案确实有点意思!他们建议在发生大规模暴行、人道主义灾难(比如种族灭绝、战争罪行或大规模平民伤亡)时,五常不应该轻易动用否决权。
但问题是,真正说了算的那几个大国,压根不想改。俄罗斯的态度最直接:我凭什么交出我最后的牌?有了否决权,不管全世界多不爽,它都能挡住对自己的指责。这几年俄乌冲突,联合国几乎对俄罗斯完全束手无策,就是因为这张票。
美国呢?嘴上说支持改革,行动上却是另一回事。以色列打加沙的时候,美国一口气否了好几个停火提案,说是“以色列有自卫权”。
中国的态度比较低调,但也挺明确:改革可以谈,否决权不能动。一直以来,中国用否决权的次数并不多,基本是慎之又慎,但这不代表它愿意看着这个制度被削弱。
毕竟一旦这个机制被打开口子,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多数暴政”针对的是谁。对中国来说,这可是个稳定器,不是累赘。
实际上,安理会改革远不止否决权一个议题。
印度、巴西、日本、德国——这些经济大国都在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但谁该进?谁该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算盘。
非盟要求两个常任席位,但尼日利亚、埃及、南非各有主张。
拉美国家反对扩大常任席位,反而支持增设可连选连任的非常任席位。
阿拉伯国家则尝试将安理会改革与巴勒斯坦问题捆绑,借机扩大影响力。
各方各执一词,古特雷斯能做的不多。
更要命的是,联合国自身正面临17亿美元的预算缺口,其中美国就拖欠了15亿。没钱,谈何改革?
截至某个时间点,包括中美俄在内,有超过60个国家还没缴纳当年的会费。
其中,美国是最大的“老赖”,拖欠的会费高达15亿美元。一边是最频繁使用否决权的国家之一,一边是最大的债务国,美国用行动对多边体系构成了双重打击。
当然,欠费的不止美国。中国虽然承诺总会在年底前足额付清,但有时缴费也比较晚。
中方代表就曾公开批评过,说现在的会费分摊机制不公平,发展中国家承担的份额一直在涨。
政治失能叠加财政危机,安理会的罗盘彻底失灵,整个联合国这艘大船,都在风雨中飘摇。
给猛兽戴上软项圈
既然废除否决权是条死路,那是不是就只能放任自流?当然不是。国际社会正在尝试用一种更聪明的方式,给这头猛兽套上“软项圈”。
核心思路就四个字:“限而不废”。
第一招,叫程序施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个“否决即辩论”的机制。
这机制挺有意思,规定哪个常任理事国用了否决权,就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跑到联大去,当着193个会员国的面,解释你为啥这么干。
这就像把原本在小黑屋里的决定,瞬间拉到广场的聚光灯下。虽然不能阻止你否决,但能大大增加你的政治成本,让你在用之前掂量掂量。
第二招,是道义约束。一个叫“法墨倡议”的方案,呼吁五常在面对种族灭绝、战争罪这类极端暴行时,自愿承诺不使用否决权。
这个倡议已经获得了一百多个国家的支持。英国和法国都公开表示赞同。
当然,也有人分析说,英法这么积极,不过是想塑造自己的“进步形象”,反正他们也清楚,中美俄基本不可能同意,自己实际放弃权力的风险很低。
但不管动机如何,这种政治表态客观上扩大了“限制否决权”的国际共识,形成了一种道德上的压力。
第三招,也是古特雷斯力推的,叫结构性改良。他的想法是,把限制否决权和安理会扩容这两件事捆绑在一起谈。
现在安理会的代表性确实有问题,比如非洲国家,一个常任理事国席位都没有,这说不过去。
古特雷斯的策略很现实:通过满足印度、巴西、南非这些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诉求,来换取它们对否决权改革的支持。
用“扩容”换“限权”,或许是打破当前僵局最有可能的一条路。虽然这里面也牵扯到复杂的区域席位竞争,但至少提供了一个新的博弈空间。
这些“软约束”,无论是程序上的、道义上的还是结构上的,都无法根除否决权带来的问题。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改变否决权的使用环境。
让它从一项可以任性挥霍的特权,变成一把必须小心使用、需要充分说明、并且会付出政治代价的手术刀。
结语
说到底,否决权这东西,既是维系联合国这个脆弱多边体系的“毒药”,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解药”。没有它,大国可能早就分道扬镳了。有了它,联合国又时常陷入瘫痪。
未来的出路,不在于争论要不要“废除”这个伪命题,而在于国际社会能否成功地为它戴上由程序、道义和结构改革共同编织的“枷锁”。
围绕否决权的这场漫长博弈,其实就是全球秩序变迁最真实的缩影。
真正的推动力,或许正来自于那个最微妙的平衡点:大国们谁都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但一个彻底失能的联合国,又是任何一方都无法承受的代价。
多边主义的演进,就在这种矛盾和拉扯中,艰难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