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首席记者 王彬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既精准又快速,还特别受百姓欢迎。浙江温岭乡村艺校是怎么做到的?近期,记者前往温岭探访。
“烟岚云岫”隐于乡野,是温岭市新晋的乡村文化客厅。图为“烟岚云岫”里的岩彩壁画课。 中国文化报首席记者 王彬 摄
清晨六点半,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丹崖社区的文化家园已经亮起灯——八段锦课程正在进行,老师逐个进行动作示范,学员聚精会神学习。
上完这堂课,学员叶娇回家吃完早饭就忙着收拾准备,下午,她要去学小提琴。
村民争着来、课程抢着点、舞台天天用,这是温岭乡村艺校的日常。自2020年创办以来,其已在全市16个镇(街道)生根发芽,覆盖综合文化站、556家农村文化礼堂和社区文化家园,数量从最初的182所扩展到近300所,共开设75个艺术门类2.9万余期免费课程,吸引5万余名村民走进课堂,惠及群众近110万人次。
精准滴灌:学什么,村民说了算
“以前送戏下乡时,台下总是人山人海。可当我们想常态化开展活动,却发现村民真正需要的不只是欣赏名家名团的表演,更希望能有天天品味的文化‘家常菜’。”温岭市文化馆馆长张一彦告诉记者,开办乡村艺校前调研先行,他和团队深入每个镇街、乡村了解群众实际需求,列出清单、逐条论证。“保证供需不错配,这项工作才有意义。”他说。
需求摸清了,点位选择也是关键。教学点选在哪儿,是不是所有村都开设,要不要一次性建好……张一彦和团队反复商量方案,最终决定从已建好的农村文化礼堂入手,结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空间,把设施充分利用好。
点位跟着需求走。温岭市文化馆每年根据各村人口结构、文化基础和村民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点,让艺校像毛细血管般渗透进乡村肌理。
在经济发展程度相对高的泽国镇,村民点了瑜伽、钢琴演奏、匹克球等时髦课程;在老龄化程度相对高的村,太极、腰鼓、木兰扇等课程呼声更高;在一些乡村旅游示范村,扎染、船模制作等非遗、文旅融合类课程更受关注。“有些村我们连续布点才摸清真实需求,有些村尝试后发现文化土壤还不足,就先培养需求。”张一彦坦言,这种“试错”虽耗费精力,却让文化服务更能精准命中靶心。
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课程当然不能“千校一面”,文化馆提供什么都听村民的,课程时间也由村民选。正因对群众意愿的充分尊重,温岭乡村艺校启动之初便人员爆满。
内生循环:谁来教,乡村自有高手
乡村的文化需求一点不比城市少,甚至因生活和工作节奏相对缓慢而有条件全天候享受文化服务。因此,温岭乡村艺校需要大量老师。
“能依靠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中多。”文化指导员陶海燕说,温岭市文化馆递进式组建人才队伍,先培养镇街文化特派员,再由文化特派员培训村里的文化骨干,最终以文化骨干作为师资库主体。
“每个村里都藏着高手,要想精准、迅速满足村民需求,最好的办法是让高手就在身边。村镇如有特殊需求,再从市馆协调师资。”张一彦解释。
目前,温岭市共有30余名镇街文化特派员,师资库中约有300名教师。艺校先后开设了普及班和提高班,课程一上线就秒光。很多学员上完普及班接着上提高班,一坚持就是3年。
年过五旬的阮贞云没想到,自己在这个年纪圆了艺术梦。经营电商企业的她一直喜欢传统文化,但苦于没地方学。得知温岭乡村艺校开办,她马上报了名。“先选了古筝课,因为我之前学习过茶道,茶香与乐音一动一静搭配起来,让生活更雅致。”她说。
“上周,我去温岭市上舞蹈课,城里老师讲‘发力点’,我就想出像收稻谷那样用巧劲的讲法。”因为善琢磨、爱分享,季兰花从兰花花艺术团领队,渐渐成长为温岭乡村艺校的老师。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组建起200人的文艺团队,每年参与乡村巡演,还给村晚编创节目。
对于温岭市松门镇松南村的吉他老师庄道斌来说,在乡村艺校上课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村民有期待,市文化馆也对我们有考核。到课率高、村民反馈好,我们会教得更起劲,老师的身份才能立得住。”
张一彦告诉记者,随着乡村艺校全面铺开,乡村的文化服务基本盘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哪些人可用,各级文化馆都有一本账。“我们不会按专业职称来衡量老师的能力,而是看责任心、韧性和灵活度。一句话——得有真本事。”张一彦说,经文化站和村民评定不合适的老师会适时淘汰,再按需补入新师资,保证教学水准。
据统计,温岭乡村艺校开办4年多,共培育143支优秀乡村艺术团、3500余支文体团队、2万余名文艺骨干,相当一部分优秀学员被吸纳进师资库,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生态。
此外,温岭市还将乡村艺校与文化礼堂月竞赛、月评估活动结合,走通“学—练—演—赛”全流程,搭建展示舞台,让课程成果反哺乡村文化生活,以致现在一提到办乡村艺校,各个村积极性都很高。
文化浸润:往哪儿走,乡村向美而行
一壶茶、一把椅、一尺画、一盏香,在新河镇花篮村,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生活美学空间“烟岚云岫”隐于乡野,是温岭新晋的乡村文化客厅。
该空间既保留了旧厂房的质朴感,又摆满了从各地淘来的宝贝,一楼是音乐区、画室和下沉式茶室,二楼有棉麻服饰间和冥想室,前后院还有露天茶室。现在,这里每月至少办两次文化活动,客人能自己泡茶、看书,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
在温岭,如此美好又丰盈的空间还有很多。“今年,我们打算将温岭乡村艺校跟乡村文化客厅结合,先邀请各村文化热心人、基层文化指导员来学习。”张一彦和团队认为,乡村文化服务的目标不在于培养多少能人、专家,而是要让村民感受近在咫尺的美,产生体悟美、传播美、创造美的浓厚兴趣。
从单点突破向系统构建、从技能培训向文化熏陶、从文化惠民向精神共富,这是温岭乡村艺校正在走的路。
北京大学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大学研究基地(公共文化)主任李国新认为,一方面,乡村艺校较早探索了城市市民艺术学校向乡村延伸的路径。富裕起来的农民需要提升艺术素养、丰富艺术生活,乡村艺校适应并满足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培育了一大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文化骨干人才,这是村晚、村歌、村舞等“村”字号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常态化开展的基础力量,也是繁荣新大众文艺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乡村艺校开辟了建设公共文化共同体的新平台,是全民艺术普及拓展和深化的重要标志。农民需求牵引全社会的艺术培训师资向农村聚集,政府以适当的方式鼓励和吸引全社会的艺术培训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培训服务。由此,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得以进一步完善。
来源:中国文化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