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9月19日第2版
云南昭通:
让水电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
夏日的傍晚,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天生梁子安置点广场人声鼎沸,领舞的居民毛女士跳得格外起劲。4年前,毛女士一家5口人因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搬迁至此。“我们安置点里各个民族都有,大家经常在这里跳广场舞,还会互相学习不同民族的舞蹈,大家相处得就像一家人。”毛女士说。
“我们以党建联建工作为抓手,会同联建支部所在村(社区)党组织,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利民乐民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移民群众加强互动沟通,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开启幸福新生活。”昭通市水电移民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罗明丽说。
昭通市地处乌蒙山腹地,辖区内金沙江河段水流湍急、落差大,丰富的水能资源为电站建设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为全力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昭通市作出“举全市之力支援金沙江水电开发”的重大决策。为妥善安置移民,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乡设立移民工作机构,并建立了干部联系群众机制,形成了“绥江经验”“巧家速度”“昭通方案”等移民工作经验。
在移民安置中,昭通市打破居住格局,充分征求移民群众意愿,采取集中居民点安置、外迁安置、分散安置、自行安置等多种形式,让各族移民“插花式”安置在市内外,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
昭通市把移民后续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建“政策保障+项目支撑+产业扶持+就业帮扶”的全链条后扶体系,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据了解,仅“十四五”期间,昭通市就累计发放移民直补资金4亿元,实施移民后扶项目213个,开展移民就业培训1.96万人次,开发移民公益性岗位1500个,帮助许多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梦。
巧家县依托“高峡出平湖”景观,将移民后扶工作与文旅发展相融合,推进房车营地建设,激发旅游业态,引导移民吃上“旅游饭”。
“以前,我们依靠种地为生,挣不到多少钱。现在,超市的月收入轻轻松松就有几千元,旺季时能挣上万元。”在巧家县栗喉蜂虎房车营地旁开了一家小超市的陈女士说。
在巧家县蒙姑镇文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引领智慧化管理平台”让社区工作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将社区划分为98个“十户联防”网格,人居环境整治、就业需求对接等事务实现“一网统管”。
“我们还开通了便民服务小程序,与综治中心平台链接,实现居民一部手机线上点单,后台立马接单处理,利用积分制激发群众参与社区各项事务,大大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文笔社区党委副书记程昌美说。
“以前,家里有个事,要跑好远才能到村里反映。现在,在家拿起手机拍张照片传过去,社区干部几分钟就过来帮忙处理了,真的太方便了。”居民老杨说。
据了解,目前,昭通市已建和在建水利水电工程共有481个,实施移民搬迁安置人口达20.42万人,居云南省第一。其中,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等3座巨型水电站搬迁安置移民16万余人。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 郑莉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刘玉 校对/马思 编辑/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